生物醫藥產業已成為江蘇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這條“賽道”,吸引著越來越多有志青年加入,為江蘇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和產業集群培育提供新動能。
爭當“智改數轉”的先鋒
在第17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獲獎者名單上,出生于1988年的魚躍醫療董事長吳群成為本屆評選中唯一入選的醫療企業優秀青年代表。
從父親手上接過企業的大旗,對吳群來說既有動力,也有壓力。創新沒有終點,也是高端醫療器械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隨著數字經濟時代到來,這個年輕人敏銳地觀察到,智改數轉,適應未來的市場環境,已成為企業必須經歷的轉型。
在吳群的帶領下,魚躍醫療不斷規劃與完善創新平臺建設,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為核心,構建工業互聯網,實現產品的全過程質量管理與追溯,對企業進行了設施高度互聯、系統高度互通、數據高度互享、業態高度互融、用能高度集約的智能化制造改革。
青年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源頭活水,如何邀請更多青年和自己一起拼搏?吳群采用靈活的引進和培養模式,打造學科結構合理、年齡梯隊優化的高層次人才團隊。與此同時,他先后在全球設立10個研發中心和多個科研創新平臺,并建立眾籌智慧、眾享成果的機制。
做探究病理的“孤勇者”
各種動物大小不一的標本、規整的蠟塊……在南京生物醫藥谷的寫字樓里,34歲的東北姑娘馬冬薇穿著白大褂,正在做著小鼠毒性試驗的大量臟器病理標本二次取材準備工作。
“病理是一個需要耐得住寂寞、并且真心熱愛才能堅持下去的行業。”2012年大學畢業后,馬冬薇留在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工作,擔任病理中心實驗負責人。2021年9月,得益于北京大學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及南京生物醫藥谷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的支持,她帶著團隊南下創業,創辦南京全景醫學科技有限公司。
馬冬薇介紹,目前,人源性病理發展已處于前沿階段,但實驗動物的病理市場魚龍混雜,缺乏統一標準,不同的公司可能會給出差距較大的實驗結果。剛從學校平臺那種純科研形式的象牙塔環境中走出不久的馬冬薇,正逐漸適應新的角色。“雖然目前公司面臨的困難不算少,但這是每一個創業者都必須經歷的階段。認準一個行業,就要深入、細致且專一地進行挖掘,最后總會水到渠成。我想要做的,是一個更加專業的科研病理公司。”馬冬薇說。
今年6月,在公司成立一周年之際,馬冬薇在自己的朋友圈寫下了這樣的感慨:“離開舒適圈,選擇來到這座美麗又陌生的城市扎根,開頭盡管很難,但相信在這片科創沃土上,夢想一定可以開出花來。”
開發冠狀病毒科研數據庫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冠狀病毒相關專業知識是國內外各領域專家學者搜索的學術熱詞。如何幫助學者更便捷迅速地查找冠狀病毒的相關研究文獻呢?2021年,剛從中國藥科大學基礎醫學與臨床藥學學院藥理學專業畢業的孫慶榮博士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帶領團隊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僅用32天,就成功開發了一個數據庫——專為冠狀病毒科研工作者開發的資源數據庫平臺。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時刻在腦子里想著科研,只有你時刻惦記著它,它才會時常給你帶來驚喜。”孫慶榮一直記著自己導師說過的這句話。
建立冠狀病毒資源數據庫并非易事。孫慶榮坦言,數據庫服務器基礎環境的構建、數據整合、信息展示等環節,團隊都曾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大家積極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如今,孫慶榮已入職浙江大學醫學中心,他坦言開發數據庫的經歷不僅讓他深入了解了冠狀病毒發展史,更讓他在學科融合的過程中開拓了視野,在目前的腫瘤生物信息學大數據研究領域也有了新思路。“了解病毒的機制才是藥物研發的開始。只有通過對病毒機制的大量研究,才能加速推進藥物篩選疫苗研發,造福人類健康事業。”孫慶榮說,作為藥學專業的學生,自己雖然不能前往抗疫一線,但也希望可以利用專業所長,為疫情防控盡一份綿薄之力。(記者 葉真)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