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呂志雄
為期一周的“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明探源集中采訪活動正在進行中,部分中央駐豫和省市主流媒體記者踏進考古現場、走進博物館,感受河南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央媒記者表示,要通過更多的采訪報道講述文物體現的中華文明基因,了解過去,展望未來。
是的!歷史從沒有遠去,依舊活在我們的血脈里,影響著現代,也塑造著未來。文明探源,探的是過去,拓展我們對中國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認知,著眼的是現在和未來,推動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式現代化。
跟隨記者的采訪腳步,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文明在幼芽期就展示出強勁生命力。早在8000多年前,還在用著石器的新鄭裴李崗人已經開始使用紅曲霉發酵釀酒,這是怎樣的創新!
5000多年前的雙槐樹以及汪溝人群的DNA和現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的南方漢族人群最為接近,這是怎樣恢宏的繁衍生息過程!
殷墟的成熟文字、具有高超技術含量的銅禮器,展現了一個怎樣強大的文明!
吸納北方的馬車、東部沿海的食鹽、南海的龜甲,又將青銅文明向周邊擴散,殷墟所代表的殷商文明展現了怎樣博大的胸懷!
從源頭出發,中華文明不斷豐富深化,呈現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演進格局,形成了中華文明講求仁義禮智信以及獨立自主、兼容并畜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
走進深邃的歷史,放眼當今世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個體來說,就要繼承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不受偏激情緒所左右,不被褊狹意見所蠱惑,既不能坐井觀天傲慢自大,又不邯鄲學步迷失自我;就社會而言,就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合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