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香椿、槐花、榆錢……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盤點河南人春天“吃花”菜譜

“桃花開,杏花敗,還有梨花追上來。”從初春開始,隨便逛個公園,都能看到無處不在的梅花、海棠、櫻花、紫荊,一串串、一團團、一樹樹,紅如晚霞,濃得化不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于河南人來講,春之美更在于“一箸間”。香椿什么時候發芽,槐花什么時候開,榆錢什么時候摘,對于中原人而言,他們用“吃花”這種再平常不過的儀式感,一筷子dāo起滿滿的春天味道,紀念一年中最短暫、最熱烈的北方之春。

香椿炒雞蛋

盤點河南人春天“吃花”菜譜,少不了黃花菜這個“主角”。小時候,家里曾用黃花菜炒肉,這是一種好似百合花一樣的干菜。但到晚春時,黃花菜初開,用熱水焯焯,再用清水浸泡,祛除了“秋水仙堿”這種致毒成分,與肉一炒是絕配,涼拌也好吃。

更有一種特別的“樹上花”,堪稱很多河南人春天的第一“心頭好”,便是香椿幼芽。剛長出時呈紫紅色,具有濃郁的獨特的芳香氣味,涼拌香椿、香椿炒雞蛋、香椿拌豆腐皆是深受歡迎的家常菜。一盤金黃翠綠的香椿雞蛋上桌,很快就會被大家運箸如飛、一掃而光。所以,有人說,“吃過一次香椿,就懂了什么是靈魂的升華。”

莊子曾在《逍遙游》中寫道:“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此處的“大椿”指的便是香椿樹,真是長壽樹啊。原來,很多人家種植香椿,亦有寄寓家中老人長春不老之愿。

花糕

古人春天“吃花”的品種更多。在花朝節,春和景明、桃紅柳綠,未出閣的女子最愛賞紅拜花神,吃花糕,行花令,真是人美景美點心也美。

聽說,花糕的由來與唐代武則天有關。武則天嗜花成癖,在洛陽執政時期,每逢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制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直至今日,兜兜轉轉在牡丹花開的洛陽城,牡丹餅也讓不少食客滿載而歸,餡中輔以精心炮制的牡丹花瓣烘烤而成,唇齒留香,真美。

要評選“吃花”最文雅的,還得看北宋風流。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兼直腸子諫官范鎮晚年時從開封到了許昌,他在宅院里建造了一座大堂,取名叫“長嘯堂”,堂前有荼?架,到了春末荼?花盛放之時,他都會組織一個集會,叫作“飛英會”。宴會規則很簡單,每當有鮮花墜落客人杯中時,持杯客人就必須連著花瓣滿飲而盡。于是,微風徐徐,落英繽紛,吟詩論花,滿座皆醉,想想都心生神往,真是人間樂事。

蒸槐花

在所有的“花花”食單中,槐花尤其討人歡喜。在村莊各家的前后院,常有一片片槐樹林,剛長出嫩青的葉子,下面懸垂著一嘟嚕一嘟嚕白色的槐花,形狀像葡萄似的,顏色卻如玉般無瑕,遠遠地就能聞到陣陣清香氣,氣味里透著甜。

做法一般以蒸槐花居多。先將槐花與小葉分開,用水洗干凈,這大多是走個過場,原因是槐花鮮嫩得很,一點都不沾染灰塵。然后用手掿一掿好控干水分,撒一些鹽,加面粉和水攪拌均勻,使每朵槐朵都翻幾個跟斗,接著直接放在蒸屜上蒸即可。等蒸熟打開鍋蓋時,氤氳的熱氣裹著槐花的幽香撲面而來,令人禁不住馬上就想吃。這時別急,把搉好的蒜泥倒上,味精抖上,再多淋幾滴自家的小磨香油,齊活,上桌。

除了蒸槐花外,還有槐花包子、醋熘槐花、槐花炒雞蛋等吃法。若說最美味的,應該是新鮮槐花炒雞蛋,將雞蛋刺啦倒油鍋里,翻炒后蛋花膨脹成云朵狀,這時再加入槐花,槐花迅速脫水與雞蛋融為一體,吃到嘴里,會發現槐花化解了雞蛋的油膩,平添了幾分清甜。

榆錢窩窩頭

榆錢也叫作榆莢,是榆樹的種子,因為外形薄圓,比較像古代的錢幣而得名“榆錢”。

最常見的吃法是做成榆錢窩窩頭。將榆錢和面團成團,大小隨意,留有一個凹窩。吃榆錢窩窩頭最主要的是要配醬,熱乎乎的醬,燙手的榆錢窩窩頭,看起來綠意盎然。若單吃起來,香香甜甜、黏黏糯糯,這哪里是在吃榆錢窩窩頭,用心嚼一嚼,還有春風的味兒,春水的味兒呢。若掰下一塊蘸醬,或是把醬挖到凹窩里,則更不得了,沒嚼幾口,口齒生津,自動就往肚子里打滾。

如今,人們吃榆錢,只是圖個新鮮。其實,對于河南人的老祖宗而言,榆樹卻是“救命樹”,窮人家望眼欲穿盼著春天來,不僅能吃到榆錢,甚至連榆樹皮也可荒年充饑。我們不能吃飽了飯,就忘記了難,對每一口吃的,都要珍惜。

河南的春天較為短暫,天數還不到冬天的一半,是名副其實的“春脖子短”。探春,不如出門采青,惜春,不如舉箸吃花。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