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文明鄉風撲面來

淅川縣寺灣鎮水田峪村大力推進移風易俗,鄉風文明村莊美。賈曉東攝


【資料圖】

淅川縣寺灣鎮水田峪村村口。賈曉東攝

淅川縣寺灣鎮水田峪村村史館。賈曉東攝

□本報記者 韓春光 本報通訊員 楊振輝 任振宇

近年來,隨著村史館、“道德銀行”等的相繼落成,淅川縣廣大鄉村大力破除攀比、迷信等陳規陋俗,婚喪嫁娶從簡操辦蔚然成風。

傳承文化

留住鄉韻鄉愁

“看,這叫碾子。我們小時候用它把高粱、谷子、稻子等糧食脫殼、碾碎。”4月11日,在寺灣鎮水田峪村村史館,幾位村民饒有興致地欣賞著一件件老式生產生活用具,回味孩童時光。

“這個背簍是我爺爺背過的。”村民吳秀山看到自己捐的背簍一臉興奮,“村史館把幾代農民的記憶都展示出來了,從中我感受到祖輩吃苦耐勞的精神。”

“每張老照片、每個老物件都有一段難忘的故事。一有時間我就帶著孩子來村史館。”前來參觀的村民張敏說。煤油燈、耙子、糧票……像一部部時光刻錄機,記錄著村民勤儉持家的家風,承載著滿滿的鄉愁。

“村史館里看家風,老物件里尋傳承。撫今追昔,才會感念幸福來之不易,讓好村風、好民風、好家風薪火相傳。”水田峪村黨支部書記吳連山說。

曾經破舊的村小學,小學生穿著補丁衣服靠著墻;如今穿著整齊的孩子們,在明亮的教室上課。前不久,村民王孟返鄉探親,在村史館發現照片里穿補丁衣服的孩子竟是他小時候的伙伴,感慨萬分。他表示,一定要為家鄉發展作點貢獻。眼下,他已在村里建起種養場。

像水田峪村這樣,建村史館的村莊不在少數。近年來,淅川深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和優秀家風,依托村史館打造革命精神、家風文化、農耕文化傳承基地,引導群眾培育文明鄉風。

破除陋習

樹立婚喪新觀念

“娶媳婦、嫁閨女,低彩禮、都歡喜……”在香花鎮環湖村移風易俗主題志愿宣講現場,志愿者馬闖用快板表演,將移風易俗的好處說清楚,把大操大辦的弊端講明白。

環湖村是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富足的生活不僅讓當地村民有了進城購房條件,婚喪嫁娶操辦也攀比日盛。“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嚴重。現在一律按標準執行,誰也不眼紅誰。”環湖村黨支部書記方興江說。

在上集鎮大龍村,彩禮曾讓小伙兒孫海勇愁眉不展。“高額彩禮給新人添負擔,真愛不能和彩禮畫上等號。”在縣宣講團和鎮村干部勸說下,女方終于同意舉辦零彩禮婚禮。

“婚宴飯菜花費3000多元,兒媳沒要彩禮,沒買金銀首飾,一場婚禮花了不到1萬元。”九重鎮鄒莊村村民鄒文明,談起兒子去年國慶結婚,笑容滿面。鄒文明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按常理,兒子鄒旭輝的婚禮定會大辦。但他們沒有大操大辦,參加婚禮的只有雙方至親,中午是自助餐,大家勤拿少取。這場婚禮讓村民們拍手叫好。

變化得益于移風易俗。淅川縣對紅白事不搞一刀切,由各鄉鎮制定參考標準,全縣464個村莊(社區),都建立了“一約四會”: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

馬蹬鎮任溝村村規民約提倡零彩禮,不要車、不要房,親屬禮金不超200元,其他人不超100元,不擺宴席……將移風易俗的“軟任務”變成“硬約束”。

大龍村66歲的王中信,自30歲起就幫鄉親們操辦紅白事,是村里的“總管”,論起辦紅白事變化,村民都認為他最有發言權。

“以往辦婚宴每桌得450元,婚車10輛起步,擺宴時間長,儀式繁多,紅白事成了相互攀比的借口。”王中信說,開展移風易俗后浪費現象少了,一個婚宴至少省1萬多元。

同時,群眾思想也悄然變化,喜事新辦、厚養薄葬、勤儉節約漸入人心,大龍村現在是南陽市移風易俗示范村。和大龍村一樣,如今全縣許多村莊、社區,文明節儉深入人心。

為將惠民實事做實做細,淅川出臺《治理高價彩禮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攻堅年行動方案》,著力遏制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

道德引領

培育文明新風尚

去年“最美淅川人”名單上,“托舉三兄弟”劉新軍、楊明、賈曉玉入選。

劉新軍、楊明、賈曉玉在天津打工多年。2014年6月17日,3人剛吃過午飯,突然聽到租住小區傳出呼救聲。他們聞聲跑去,只見8號樓4樓陽臺外倒掛一位老大娘。

在沒有安全防護的情況下,他們從一樓爬到三樓窗臺,用雙手托住老人,直到消防隊員趕到。“托舉三兄弟”感動眾人,中宣部授予其“見義勇為最美人物”稱號。

近年來,淅川縣積極開展“最美”系列、“好人”系列、“出彩”系列典型選樹,營造崇德向善的氛圍。

“每個先進典型都是一面旗幟,激發干事創業的力量源泉。”淅川縣委書記周大鵬說,他們的言行舉動,彰顯著重信義、敢擔當、創大業、愛家鄉的淅川精神。

讓道德有價,德者有得。“我們只是做點善事,沒想到獎個大紅包:景區免門票、每年免費體檢、坐公交不收費。”前不久,在全縣先進模范人物優待證發放現場,道德模范張軍十分激動。

張軍是“淅川愛心聯盟”發起人之一。他長年行醫卻經常分文不取,先后吸引500余名志愿者參與義務幫扶深山貧困家庭,資助困難學生。

在毛堂鄉閆家溝村“道德銀行”,村民可用積分兌換日常生活用品。“我剛用60分兌換一瓶洗發水、一塊香皂和一袋鹽。”“因為支援災區,我得100個積分。”“俺院子干凈,獎勵了俺20分。”在“道德銀行”門口,村民們時常分享積分收獲。

除此之外,由縣鄉村3000余個微信群組成的矩陣覆蓋60余萬名群眾,讓文明傳播零距離;正在開展的“文明新風潤城鄉、百校萬戶譜新章”活動,力爭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促進文明之花處處開放。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