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楊曉東 祁道鵬 王琦 張鑫
“俊峰,好??!好!”
(資料圖片)
初秋夜,宋俊峰正伏案疾書,總結白天的工作,村里的老黨員崔百順深一腳淺一腳地出現在辦公室門口,一把拉住他的手,眼里泛著淚光,摩挲著不愿撒開。
“娃,我在尚堂待了一輩子,沒見過像今天這樣好的景象。我人是老了,但眼亮著呢,現在大家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是你和村干部扶著、推著、趕著,你是尚堂的大功臣。”
“哎呀,崔叔,不說這些,都是我應該的,外頭天冷了咋還出門,走!我送你回家。”宋俊峰拿了件外套給崔百順披上,一老一少的背影,相互攙扶著消失在夜色之中。
駐馬店市委書記鮑常勇調研駐村幫扶工作
一、修路通水暖民心——
“俺們的‘泡面書記’,別人羨慕不來。”
9月3日,周六。中午十一點過,走進宋俊峰的辦公室,他人不在,桌上的泡面沒吃完,旁邊的小鐵鍋里煮了雞蛋,早沒了熱氣。
“宋書記人呢?”“那會兒家政班開課了,他放心不下,飯都沒吃完就走了?!?/p>
顯然,一桶泡面,一個雞蛋,就是宋俊峰的一餐午飯。
2020年3月,宋俊峰被選派到駐馬店市上蔡縣重陽街道尚堂社區擔任第一書記。磚結構的平房里,他選了最小的一間屋子,一張床、一臺電腦、一個堆滿鍋碗瓢盆的柜子,就是他的全部家當。
翻開宋俊峰的筆記本,上任那天,他寫了一句話:鄉村振興,一切工作離不開群眾。
誰是群眾?長什么樣?坐在辦公室里想,和蹲在田埂上看,得到的答案不一樣。
“甩開膀子干,邁開步子走?!瘪v村兩年多的時間里,宋俊峰走遍了社區下轄4個自然村的每個角落,把村民們反映的問題一一寫在本上,記在心里,找機會落實解決。
要致富,先修路,宋俊峰咋會不知道。下戶訪問的時候,他默默觀察著,哪個村路況差,哪條小巷里還沒水泥路,一步步走來,一張“尚堂地圖”逐漸在他心里成型。
基礎工程等不得,摸準情況后,二話不說,爭項目要資金,在省交通運輸廳的資金支持下,尚堂“戶戶通”項目得以開工,原來沾點水就泥濘難堪的土路,再也沒有了。下雨天,村頭的李大娘也能打著小花傘、穿著新花鞋,美滋滋地去接孫子。
工作量大,這一修就是四個月,宋俊峰不敢馬虎,動不動就在施工現場待上一天。至于吃飯,帶上兩桶泡面,路邊一坐,就算解決了。
宋俊峰協調解決困難家庭子女就學問題(右二)
都說日子先苦后甜,但尚堂人吃水,始終沒“甜”起來。
尚堂一帶是崗嶺地區,地勢高,吃水難,村民的飲用水只靠一口年久失修的深水井。稍遠點的村民,挑個水要走上半小時,家里的孩子來一趟,手都要磨掉層皮,等水搖搖晃晃地回到了家,灑了不說,還混進不少雜質。
“改!必須得讓鄉親們在家里就吃上水?!彼慰》逖士谕倌?,暗下決心。
改造管網、鋪設水管,還有水龍頭,心里盤算著,宋俊峰拉著工作隊開始滿世界的“跑”資金,到縣里、到省里,一趟不行,就再試一次。一周回兩三次鄭州成了常態,卻連家門都不進,妻子笑稱他是: “老宋治水,三過門而不入?!?/p>
時間緊,任務重,家都來不及回,哪來的時間坐下吃飯。宋俊峰車里常塞著一箱泡面,到了飯點,來上一桶,就算過去了。
300多萬,拿泡面“換”的改造經費終于到了;25公里,管道一米一米修,日復一日不停歇;850戶人家,水龍頭都立上了,挑水的娃娃整天摟著眼巴巴地等。
水通了。24小時不間斷、刷卡智能取水,尚堂徹底告別了吃水難的不堪往日,娃娃激動地滿村亂跑:“再也不用挑水啦宋叔,再也不用啦!”惹得鄉親們笑痛了肚子,也染紅了眼圈。
戶戶通、家家亮、水清甜……尚堂人的腰板一天比一天直,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宋俊峰“泡面書記”。但宋俊峰再去要開水時,卻沒人給了,原來,家家戶戶都給書記留著一雙筷子呢。
宋俊峰走進田間地頭 為民排憂解難(左二)
二、排憂解難注深情——
“俺們書記的‘菩薩心腸’,真是說不盡?!?/b>
“喂,張啊,咱還按照老規矩,今年的月餅,得給我留出來?!卑嗽履?,天氣清爽起來,中秋節眼看著快到了,宋俊峰撥通了月餅店的電話,具體定多少件,張老板心里也有數:尋常人家一戶一件,困難些的家庭一戶兩件。
“今年是第三年了,不光是我這月餅,只要逢年過節,老宋就給每家每戶買兩件吃的用的,親自送去。說來也稀罕,聽說過給困難戶送東西的,老宋這樣大包大攬的,還是第一次見?!?/p>
但剛進村那時候,群眾看宋俊峰眼生,宋俊峰看群眾也眼生。放下的東西,等到再去入戶走訪,還擺在原來的位置,上頭積了一層灰。
宋俊峰不受傷,也不動搖,這不是“面子工程”,咋能因為鄉親們不接受就不送,哪怕一戶人家需要這些東西,他也覺得“值!”
發放節日慰問品
給劉大娘穿針,幫尚大爺收麥,有時候還能看見宋俊峰懷里摟著不知道誰家的孩子……慢慢地,尚堂人醒過味兒來了,這省里來的書記,看著高高大大、一臉嚴肅,原來是個“菩薩心腸”。
“濾鏡”沒了,心也就近了,現在,走在尚堂街上,此起彼伏都是招呼老宋的聲音。
“從這兒再往前走不到300米,再往右一拐,看見第一個電線桿,就到了?!?月5日,宋俊峰行程排得滿滿,午飯過后,顧不上休息,他匆忙往村里一戶人家趕。
“宋叔,咋這個點來了,吃飯了沒?”埋頭干活的張耀森看見宋俊峰進門,連忙招呼。
環視一周,玻璃門窗,水泥地面,院子里干凈整潔,一棵小樹拔的頭高。走進屋里,電視、沙發等家具電器一應俱全,米面在廚房里碼得整整齊齊。
這是張耀森和張耀銘兩兄弟的家,不大不小,卻也五臟俱全。從辦公室出發去小院的路,宋俊峰不知道走過多少遍。而這個小院,也承載著宋俊峰和兩兄弟的一段“父子”情緣。
耀森兩兄弟長大,不容易,年幼時娘拋下家人一走了之,剩下個糊涂爹拉扯兩個孩子。2021年,也因為一時沖動進了監獄,家里只剩16歲的耀森和12歲的耀銘。
平時,宋俊峰就格外關照這戶人家。聽說情況后,他心急如焚:“那怎么行,兩個娃娃怎么過日子?”趕到小院,宋俊峰傻眼了:兩個孩子坐在床上,房頂漏著雨,面前一碗白面條,眼里全是無助。
“那天真是把老宋心疼慘了,我們在外跑項目被拒絕也沒見他那么著急過,半夜冒著雨把孩子接回辦公室,還讓我們馬上開始申請危房維修?!惫ぷ麝牫蓡T李忠舜說。
申報需要走流程,宋俊峰就墊錢翻修房子、置備電器。房子修著,他又跑到學校,跟校長說明情況,免除了孩子的食宿費。還不夠,他又請來省級的心理醫生,幫孩子走出心理創傷。兩兄弟最終安頓下來的時候,宋俊峰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宋叔,這是耀森的獎狀,最近他跑步又拿第一了,學習成績也得進步獎了。”小院里,耀銘快長得和樹一樣高,他把獎狀小心鋪平,認真貼到墻上,一個角也不能折。
宋俊峰笑了,笑得那么開心。
結對幫扶 入戶慰問困難群眾
三、集體經濟開新局——
“俺們書記的‘致富手段’,那是相當高?!?/b>
“農副產品公司第一年收入了30萬,第二年達到了120萬,利用第一書記扶貧資金建設的600多平方米的加工車間也馬上投入使用……”站在上蔡縣尚興農副產品的工廠門前,宋俊峰算了一筆賬,喜上眉梢。
兩年前,省衛健委領導把宋俊峰叫到辦公室:“俊峰,這是咱在尚堂的第十一屆駐村干部了,好好干,尚堂就交給你了,帶著那兒的百姓振興起來、發達起來?!?/p>
宋俊峰的回答干脆利落:“克服一切困難,一定干好!”
就這樣,宋俊峰來到尚堂。報到時,他問起村里的賬,村民們嬉笑、干部們為難:“俺們從來沒有因為賬目不公開緊張過,不是俺們對村干部放心,而是誰都知道,村集體壓根兒就沒掙過一分錢。”
集體窮,村民也窮。尚堂離縣城近,有點本事的,再不濟也在縣城里尋出路。待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孩子婦女,多是種點糧食打點零工,一年到頭勉強溫飽。
宋俊峰在社區農副產品展銷會現場(左二)
“如果集體經濟薄弱,村子不僅富不起來,連一些基礎工程改造都是問題。”宋俊峰心里犯了嘀咕:鄉村振興,產業興旺被擺在第一位。但村民們對集體經濟長期積攢的抵觸和擔心,一時之間不會消除。
那咋辦?
為此,宋俊峰專門把村“兩委”干部們召集到一起,集思廣益,摸清鄉親們的心思:“靠天吃天,靠地吃地。宋書記,說到底俺們還是農民,搞其他的技術、管理都跟不上,萬一失敗了沒法交待?!?/p>
這樣的擔憂,讓宋俊峰靈光一現:對啊,就搞點大家擅長的,辦個農副食品公司怎么樣?確定了路子,宋俊峰和隊員們又琢磨出個“三步走思路”:集體發展—合作共贏—人人受益。
說干就干,宋俊峰帶上村“兩委”的班子成員,輾轉焦作、正陽等地,觀摩相關產業,學習先進的經營理念;想把公司建起來,沒有生產車間,短期內又缺少資金支持,宋俊峰跑到縣里,積極匯報情況,最終與縣糧油生產企業簽訂生產合作協議。
駐村工作隊赴河南省華中食品有限公司考察
“老宋真有一套?!鄙刑蒙鐓^黨支部書記胡建國指著宋俊峰的微信頭像說,“這LOGO老宋可花了不小力氣,電話本打了一圈,從北京弄來的,價值五十萬呢,人家免費送了,現在全上蔡都認識這個標志?!?/p>
產品到位、包裝齊全、品牌加持。2020年9月,上蔡縣尚興農副產品有限公司以集體名義正式掛牌成立,公司依托糧食種植基礎,生產加工健康優質的農副產品,石磨全麥面粉、雜糧禮盒等商品,一經推出就火爆十足,當年的集體收入達到了30萬元。
“給老百姓解決問題不能坐在辦公室里,每成功一單都是尚堂前進的墊腳石。”過年那段時間,訂單晚、任務重,宋俊峰就把鋪蓋直接扛到車間,親自裝貨發車。
目前,上蔡縣尚興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的產品已經在鄭州、洛陽、許昌、漯河等多地銷售。2021年,公司的盈利額達到120萬元,尚堂集體經濟實現了從“0”到“100”的突破,農戶們家門口創業、家門口務工、家門口做電商的“夢想”,一點點變成現實。
農副公司產品正在展覽出售
家底厚了,錢包鼓了,村得更美才行。
主干道鋪上柏油路,兩旁栽上梧桐,廢棄溝塘修成了湖心公園,原來的“老破小”搖身一變成為“法式風情”社區。
咦,現在尚堂可俏哩。
“去打聽打聽,誰不知道尚堂有個咱老百姓自己的公司?!薄案纤胃赡艹纱笫?,集體經濟真是個好東西!”生活改善了,日子美了,大家打心里喜歡、佩服宋俊峰,干勁兒也越攢越大。
四、文化力量助振興——
“老宋的‘第二故鄉’,就在尚堂?!?/b>
都說婦女能撐半邊天,在尚堂,這話可一點不假。
今年8月份,上蔡縣九九尚堂家政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宋俊峰從鄭州請來專業的技能培訓老師,免費為大家上課。起初村民們對于做家政這一新生事物十分抵觸,宋俊峰就拉著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用身邊的真實案例做示范。
“別覺得做家政服務不起眼,做好了能改變咱這一家子的命運?!彼慰》蹇嗫谄判牡貏?,還算了一筆賬:兩口子辛辛苦苦種一年地,收入能達到7000元,外出做家政一個月就有4000多元,還包吃包住,攢錢一點問題沒有。
十個、二十個……慢慢地,來上課的人填滿了整個辦公室,大家上課學、下課練,一個比一個認真,“等到結業拿證之后,俺準備從縣里干起,在宋書記的帶領下沖到鄭州去。”
社區里主管婦女的胡丹說,前些年,留家的女人沒事干,聚在樹底下,搬弄是非、東拉西扯;現在,人人有活干,聚在一起都在討論家政課的內容,哪還有空說三道四,大家勁都往一處使了。
尚堂人的精神世界舒展了,飽滿了,也豐潤了。
尚堂社區威風大鼓隊
夜幕下的尚堂,文化廣場上的燈通亮。遛彎的、打球的,宋俊峰也到這兒活動活動筋骨。
“宋書記,過來坐這兒。”“老宋老宋,最近俺在門口栽了一圈花,長得可漂亮,有時間來看看。”一時之間,人聲鼎沸,好不熱鬧。
時針指到8,穿戴整齊的解美華準時出現在廣場,左手拿著鼓鼓囊囊的包,右手拖一個大音響。“美華嬸來了,咱有節目看啦!”
只見廣場上,十幾只直徑一米多的大鼓一并排開,音響一開,解美華和同伴們卡著節奏敲響鼓點,威風凜凜。
今年55歲的解美華,全神貫注地,敲得最為起勁。這個神采飛揚的大嬸,平時就愛唱唱歌、跳跳舞,但年輕時忙著工作、忙著拉扯孩子,一腔熱愛只能藏在心中。
宋俊峰到了尚堂后,以社區名義購買了戰鼓、鼓架、鼓槌、大镲等響器設備,組建起了威風大鼓隊,還專門找到解美華,讓她擔任隊長,帶著隊員們練習、排練、表演。
當了隊長,解美華的音樂細胞悄然復活,只要有空了,她就在家研究新的樂譜,復印好發給隊員。威風大鼓隊的名聲也越傳越響,很多年輕人都想加入隊伍過把癮。
“鼓隊現在有70多個隊員了。大家越敲越精神,越敲越年輕!”解美華笑得合不攏嘴,“看看尚堂現在的模樣,花開粉艷艷、大道寬又亮,這樣的家鄉誰能不愛,宋書記就是咱尚堂的大福星?!?/p>
宋俊峰笑著擺了擺手,悄悄地退出人群,天晚了,他還得回辦公室寫今天的工作日記。
又是初秋夜,仰頭,繁星滿天。
尚堂社區展新顏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