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9月2日晚,汝南縣老君廟鎮小方村的文化活動廣場上,鑼鼓聲響起,小方村藝術志愿服務分隊志愿者在舞臺上聞聲起舞。我站在舞臺下方角落,看著群眾開心的樣子,不由得感慨萬千。作為村黨支部書記,今天,我給大伙說說我們村的故事。
小方村坐落在汝南宿鴨湖西岸,曾經十年九澇,百姓窮得叮當響。窮,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基本陷入癱瘓;二是村中歷史欠賬較多,“揭不開鍋”是常態。
比如,村里原來的路一到下雨天就變成了泥巴路,運送莊稼靠人拉架子車,嚴重影響了村民的出行。村里的道路兩旁垃圾成堆,房前屋后雜物隨意亂放,到了晚上村里黑燈瞎火。村民家家都是旱廁,一到夏天,蒼蠅滿天飛,臭氣熏天。不僅如此,村里民風也不好,不少人“等”“靠”“要”思想嚴重,紅白事大操大辦,村小學破敗不堪,全村沒有一個重點大學的學生……
附近一些村莊富起來了,可小方村還是因窮聞名,上上下下也都急啊。
轉機出現在2015年。當年,上級選派了一位干部來到小方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幫助小方村“強身健體”。經過一番走訪調研,這位駐村第一書記很快就發現了問題所在,直接朝著關鍵問題“開刀”。在外地干工程的我經村里黨員一致推選,成為小方村黨支部書記。同時,黨員們又把群眾基礎好、有干勁、有闖勁的年輕人選為了村“兩委”成員。
我們幾個人上任后,把“建強支部”作為頭等大事,推動黨員隊伍建設,通過抓黨建促發展。2018年村“兩委”換屆中,實現5名村干部全部“一肩挑”;2021年村“兩委”換屆中,又選配了7名村干部,不僅增加了力量,還實現了全部“一肩挑”、有女干部、有35歲以下干部的目標。
要致富,先修路。在上級部門支持和幫扶單位的協調下,村里先后投資1000多萬元硬化道路,惠及6個自然村16個村民組。為了改善村容村貌,村里又找來資金,讓路燈亮起來,綠化美起來,新修建的文化廣場成了大家談天說地的好地方。至于家家戶戶的旱廁,更是來了個“廁所革命”,建起了水沖式廁所,結束了旱廁歷史……平整的柏油路,浪漫的法國桐,碧綠的韓溪河,小方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花園村”。
最值得說道的是我們村的產業。前幾年,村子里沒有什么產業,青壯年幾乎全部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兒童,致使大量土地拋荒,小方村一度成了附近有名的“空心村”。這些年,在鎮黨委支持和駐村工作隊幫扶下,小方村利用扶貧資金建成占地150畝的大棚、扶貧車間2座,引進企業發展產業,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上班的夢想,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返鄉。村里又引進了更多企業,發展羊肚菌種植、蔬菜種植、服裝加工、家具加工等產業。
村里的變化引來各界關注,我們村還上過央視新聞聯播,去年被省里授予河南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這都是全村人十分自豪的事情。
現在,我們村可以說是“黨員領頭干,群眾跟著上,人人干得好”。(肖紅偉 口述 本報記者 王向前 本報通訊員 王鵬 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基層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