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林 王延輝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浩
9月1日,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博博會)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正式拉開帷幕。本屆博博會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主題為“新時代的博物館:創新·發展·傳承”。
近二十年來連續八屆成功舉辦,讓博博會已經從國內文博界盛會發展成為了宣傳全國博物館事業成就,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盛會。宏大的規模以及高質量的展覽,讓博博會成為全球三大博物館行業展會之一,也是亞洲最大的博物館專業展會,在服務文博事業健康高質量發展和相關行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發揮獨特作用,有效促進了文博行業高質量發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本屆博博會從9月1日舉辦至9月4日,總面積達6萬平方米,參展企業和博物館眾多,規模創歷屆之最。
鏈接:博博會鄭州展區
鄭州展區面積975平,開創性的用鋼結構構建一尊青銅鼎,屹立在展廳中心。建筑上部,用燈珠構了一組饕餮獸面紋的紋樣造型。以厚重氣魄穩重的建筑風貌和創新抽象的建筑方式,彰顯鄭州“天地之中”歷史文化地位以及鄭州對全域博物館事業創新傳承的展望。
展廳建筑內部形成“方圓”雙核的展示序列。圓,對應“數字文博展示體驗區”;方,對應“鄭州文博事業綜合展示區”。
數字文博展示體驗區內搭建了一個360度環屏影院,循環播放自制“玄鳥生商”數字化聲光劇。此外還有“河洛古國”“星空下的村落”等數字展示項目,代表鄭州文博產業數字化的未來發展方向。
鄭州文博事業綜合展區,綜合展示鄭州市7家國有博物館、7家民營博物館的發展成果和運營風采。
各展項與參觀流線示意圖:
站在鄭州獨立展區的中軸線上,抬頭可見一個霧投玄鳥造型。《詩經·商頌·玄鳥》有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講述了商“受天命”治國的歷史故事。借助“玄鳥”這一充滿玄幻神話色彩的形象,引發大眾對于“早期中國”的想象。
中軸線左側是“數字文博展示體驗區”。
第一個數字展示項目是:星空村落。在鄭州東北郊,黃河南岸,貌不驚人的地方埋藏著一座千年古村。這個史前村落從距今6800年前一直延續到距今3500年前,這里的先民們在此地繁衍生息了3300年,同時經歷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商早期4個考古學時期。大河村遺址,五十多萬平方米的土地,承載了鄭州地區遠古文化發展的完整縮影,參與和見證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全過程。
星空下的村落展項圍繞鄭州大河村遺址,通過背景影片介紹、大河村連間房屋投影生成、VR沉浸式體驗,使觀眾能夠通過多種方式感知大河村先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創造出的燦爛文化。
第二個數字展示項目是: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的重要考古發現,實證了河洛地區在5300年前后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也表明以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確確是黃河文化之根。該展項通過燈光裝置的制作設置,在設定控制下,將“河洛古國”的一項重要考古發現“北斗九星”具象化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第三個數字展示項目是:商定四方。《史記·殷本紀》記載:“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商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空前廣域的王朝,創造出獨具特征的絢麗燦爛的青銅文化,并對其后數千年間中國社會的基本走向產生了深刻影響。鄭州商城為商湯所都的商前期亳都遺址,其豐富的遺存與發現為商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該展項通過應用幻影成像技術的虛擬展柜以及影片形式展示,虛擬展柜將珍貴文物數字影像投射到模型之中,給觀者帶來亦真亦幻的視覺體驗,同時此展項引入新型互動參與式的數字多媒體展示形式,觀眾可以親身體驗互動,進一步加深對影片展示主題內容的認識和了解。
第四個數字展示項目是:測影定中。鄭州嵩山地區位居中華民族腹心重地,在中華文明發軔、形成過程中,一直處于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核心地區。周公旦在此“測土深,正日影”,確立了以此地為“天地之中”的宇宙觀,從而鞏固了嵩山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核心地位,并進一步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和延續產生了重要影響。“測影定中”展項創意來自世界文化遺產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中的周公測影臺,使觀眾對西周初年,周公以天文歷法為依托,找到了當時人們所認為的“天地之中”的事件過程有全方位的了解。
第五個數字內容項目是紀錄片:山河祖國。影像講述天地之中的地位以及對后世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影響。從而注解鄭州“華夏之根、黃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的重要地位。
圍繞圓形展廳外圍體驗一圈之后,進入本次展會鄭州文博獨立展區的亮點:360度環屏數字化聲光劇場。本展項靈感源出《詩經·商頌·玄鳥》,我們通過“玄鳥生商”360°環幕劇場這種形式,從數字化的角度去展現與商文化有關的歷史文化內容。以《詩經·商頌·玄鳥》為影片主線,輔以《呂氏春秋·季秋紀》中“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與桑林”的祈雨故事,用數字化影片形式展示玄鳥生商、鳴條之戰、商湯立國、四方來朝等與商代歷史文化相關故事。封閉式的劇場環境可以非常方便地提升展覽的廣度和深度,傳達給觀眾的豐富信息也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
在環屏廳的出入口處,展陳了兩組數字恒溫恒濕文物展示柜。
在環屏廳的對面,是一組數字人文2.0人機交互程序。人機交互,四維時空,連接鄭州不同歷史文化時期的主題事件、以及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用數字沙盤的動態視覺形式,進行多展項內容的歸納和總結。數字人文2.0,以內容解讀為基礎,起到準確、完整和生動地傳播展覽主題和內容的作用,同時照顧到展項形式的通俗性、生動性和趣味性,以適應廣大觀眾的參觀習慣和審美情趣。
結束了數字文博展示體驗區的游覽,進入右側鄭州文博事業綜合展示區。入口處有一組鄭州博物館事業發展簡介電子屏。鄭州市文物博物館事業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保護成果人人共享”的工作理念,著力探索文物博物館事業服務社會發展大局的新思路、新方法。“十三五”期間,鄭州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加至83項89處,居全國前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增加至15項,居全國首位。文物考古前置改革、生態保遺工程、百家博物館建設發揮了重要引領示范作用,鄭州博物館新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及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紡織工業遺址博物館建設成效顯著,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全面啟動,四大文化片區文物工作支撐力日益凸顯,文物事業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向往、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力不斷提升,為鄭州國家中心城市、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建設強化了重要文化支撐。
進入鄭州文博事業綜合展區,核心區為5家國營博物館。分別為鄭州博物館、鄭州二七紀念館、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大河村考古遺址博物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近年來高層次,高質量的國有骨干博物館扮演了黃河文化、中原文化對外展示的“新窗口”和“會客廳”,通過多種現代化的展陳方式,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中原文明展現給國內外觀眾。鄭州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特色鮮明、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館體系,博物館正成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的重要載體、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重要內容、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窗口、服務人民群眾的文化高地。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