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全球時訊:抗旱滅蟲保秋糧豐收

8月16日,南陽市宛城區紅泥灣鎮斐莊村田間,農民在澆灌莊稼,抗旱保秋保豐收。高嵩 攝

□本報記者李運海

持續高溫,我省玉米、大豆等秋糧作物長勢如何?目前該如何做好田間管理,確保秋糧豐收?連日來,我省農業專家紛紛走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抗旱滅蟲保豐收。


【資料圖】

8月16日,省“四優四化”糧食生產提質增效專項首席專家、省農科院研究員李向東來到鄲城縣農科所試驗基地玉米地。這塊地種植的是高淀粉玉米鄭單6122。他撕開一棒玉米的包衣,說:“籽粒飽滿,長勢良好。”

據介紹,這個品種是2020年我省審定的新品種,綜合抗病性好,玉米株高大,且根系發達,特別抗倒伏。李向東說:“黃淮海地區近年來災害性天氣頻發,玉米生產受到嚴峻挑戰,尤其需要抗逆穩產、優質專用玉米新品種。”

針對今年的高溫干旱,李向東對現場的種植戶說,如今正是玉米灌漿期,遇到干旱缺水容易導致葉片黃枯,出現玉米棒禿尖,籽粒不飽滿,造成減產。因此,要千方百計進行抗旱澆水,改變田間小氣候,降低高溫干旱影響。

太康縣種植大戶李慶英今年種植玉米超過1萬畝,其中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1400畝,這也是省農科院與太康縣院縣共建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區。8月17日,省農科院糧作所玉米專家喬江方副研究員帶領團隊到示范地塊時,這里剛下過一場大雨,旱情有所緩解。

看到玉米長勢較好,喬江方表示,基本實現了示范的目標。他說,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是國家大力推廣的一項“一種兩收”栽培種植技術,“2行玉米+4行大豆”種植模式,一方面通過實施精量種肥同播、綠色病蟲害防治、科學水肥管理等關鍵栽培技術,在玉米不減產的情況下,提高大豆產量。另一方面,田間通風透光效果好,抗高溫干旱能力得到較大提升。

值得引起重視的是,由于受今年高溫天氣影響,一些大豆地塊蟲害嚴重,大豆葉子上被蟲吃的圓孔不少,有些豆棵結莢少。

省農科院植保所蔬菜園藝病蟲害研究室主任王恒亮研究員到現場查看后說,進入8月以來,我省高溫少雨,大豆田豆莢螟、點蜂緣蝽、斜紋夜蛾等蟲害在多地發生較重,造成大豆幼莢干枯、結莢困難。這個時期是大豆保莢、玉米保穗的關鍵時期,要抓緊噴施農藥進行防治,避免大豆因病蟲害造成大豆“癥青”。

此外,王恒亮建議,對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地塊,要玉米大豆同時施藥,避免玉米大豆相互為病原菌和害蟲提供庇護場所而降低防治效果。病蟲害發生嚴重時,要間隔3—5天連續噴施2次。通過精準的病蟲害防治,確保今年秋糧豐收。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