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曉波
今年7月,漯河市“區塊鏈+防返貧致貧監測幫扶”系統監測到郾城區龍城鎮仲李村的村民李某存在一戶多殘情況,村級核查員入戶核查其家庭情況,發現李某妻子患尿毒癥,兒媳身有殘疾,存在致貧風險,李某一家被納入監測。
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勝利,但脫貧群眾的脫貧基礎還不穩固,稍有風吹草動就有返貧致貧風險。
(資料圖)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我省完善防返貧監測幫扶機制,依托產業和就業帶動,做好易地搬遷“后半篇文章”,脫貧群眾穩步增收。在國家2021年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考核評估中,我省位列“好”的等次,在中西部22個省(區、市)中排名第六,實現了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
抓監測幫扶
守牢防止返貧底線
“從全市160多萬農村人口中及時發現致貧或返貧風險并不容易。”8月16日,漯河市鄉村振興局局長郭東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常態化的入戶排查經常面臨人手不夠和信息更新不及時的問題,行業部門信息量大、分散存儲,無法進行相互印證。
“利用‘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可追溯、防篡改等特性,漯河市‘區塊鏈+防返貧致貧監測幫扶’系統整合了17個行業部門的信息。”郭東升介紹,行業數據和農戶自主申報自動形成“黃色”待核查預警信息,鄉鎮核查員、村級協查員入戶重點核實“黃色”預警信息,符合條件的,直接標注“紅色”預警納入監測幫扶,幫扶干部及時制定計劃,行業部門有針對性落實幫扶措施,有效彌補了常態化入戶排查更新不及時等問題。
“人防+技防”,我省加強監測幫扶,緊盯精準識別,在對所有農村人口全面篩查的基礎上,對脫貧戶、低保戶等“十類重點人群”進行核查;截至7月底,全省監測對象戶均享受幫扶措施4.42個,居全國第一位;堅持穩慎退出,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抓產業就業
著力促進群眾增收
太康縣龍曲鎮辣椒產業園,擁有2.8萬平方米智能育苗大棚,集科研、育種、育苗、新品種種植示范、深加工于一體。
“去年,我們對鮮辣椒深加工,制成湖南風味剁椒、四川風味泡椒等,附加值提高1倍到1.5倍。”辣椒產業園負責人白富強表示,產業園年營業額近億元,利潤1000萬元左右,先后招收100多名脫貧戶到企業務工,200多戶脫貧戶以訂單種植模式與產業園簽訂辣椒種植協議,村民畝收益1萬元左右。
內黃果蔬“戀上”北京新發地,嵩縣中藥材不與糧爭地,蘭考縣泡桐做成的民族樂器產量占全國三分之一、桐木音板占九成。我省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今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項目庫中,用于產業發展的銜接資金比例為60%。截至6月底,全省謀劃產業項目3647個,項目開工率99.5%。
對走不出去或弱勞動能力的,我省采取幫帶企業或扶貧車間吸納、公益崗位和以工代賑安置等方式就近就地安置就業。全省現有幫扶車間3826座,帶動就業11.02萬人,其中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3.72萬人。
抓后續發展
做好易地搬遷“后半篇文章”
“一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則三五戶,少則一兩家。”盧氏縣東明鎮后河村李超飛的家過去在深山溝里,住的是土坯房,一下雨屋里就變成“水簾洞”,孩子上學需要徒步到幾公里外的中心小學。
現在他們一家搬到了城里。在易地搬遷安置點興賢里社區,李超飛分到100平方米的安置房。社區里配套有小學、社區醫院和養老服務中心。父母能就近就醫,享受低保;孩子能就近上學,每學期還有400元餐補。
“我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里務工,一個月收入2000多元。”李超飛開心地說。
聚焦858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省安排2.2億元中央銜接資金支持集中安置點后續產業發展,12.33萬有勞動能力的搬遷群眾基本實現就業。日前,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后續發展產業就業幫扶行動方案》,范縣蓮藕、封丘樹莓、原陽大米、中牟芹菜,一縣一業打造黃河灘區名優土特產品亮麗名片。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