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時事 > 正文

合肥打造垃圾分類全鏈條閉環體系 已建成集中投放點4568座

合肥市協調推進垃圾分類前端、中端、后端建設。

4月21日,記者來到位于合肥市包河區的徽鹽世紀廣場小區。 “現在大家每天將垃圾送到這里,由我們統一處理、收集轉運。 ”在位于小區一角的垃圾分類投放站點,管理員曾冬美告訴記者,“廚余垃圾一天能收四五桶,可回收垃圾一天能收兩三桶,其他垃圾一天能收20多桶。 ”據介紹,截至目前,該小區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達100%,分類投放準確率超過90%。

這是合肥市垃圾分類前端設施建設成果的具體體現。近年來,合肥市堅持規劃建設先行,末端引領前端,著力補齊硬件短板,協調推進垃圾分類前端、中端、后端建設,打造垃圾分類全鏈條閉環的設施建設體系。截至2022年3月底,該市已建成集中投放點4568座,啟用投放點2897座,逐步實施定時定點投放,讓分類難題從源頭突破。

4月21日中午,在合肥市金斗路小學門口,一輛白綠相間的垃圾轉運車準時出現。駕駛員宋執德在學校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將學校食堂中午產生的幾桶餐廚垃圾裝入車中。

“我負責這片區域大概三四十家酒店、餐飲店、單位食堂的餐廚垃圾收集和轉運,餐廚垃圾打包裝車后再運送到專門的廚余垃圾處理廠。 ”宋執德說。

聚焦垃圾處理中端環節,合肥市實行干濕分離、分類轉運。目前,該市共有分類收運車輛2000輛、廚余垃圾專運車輛260輛,改造生活垃圾中轉站7座,新建2座。

“在破解餐廚垃圾轉運難題時,我們創新探索出‘公交式’‘點單式’統一分類收運模式。”合肥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市實施餐廚垃圾分類專車專運,整個運輸過程接入智能管理平臺,可以實時監控車輛運行路線、收集點位、收運量等,杜絕混裝混運現象發生。

近日,記者走進我省首個廚余垃圾沼氣發電項目——合肥市小廟廚余垃圾處理廠,這里看不到傳統工廠的痕跡,園區中也聞不到刺鼻的異味。

“去年12月1日,小廟廚余垃圾處理項目沼氣發電系統發電并網一次成功,每年可提供2400萬千瓦時清潔能源。 ”處理廠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合肥市共有3個廚余垃圾處理廠,分別位于蜀山區、肥西縣和包河區。”合肥市城管局餐廚垃圾管理辦公室主任尹志勇說,餐廚垃圾中70%是水,針對這部分水,處理廠要進行無害化處理,達到國家標準后再排放;針對其余30%的殘渣,充分進行資源化利用,如生產沼氣用于發電、制成有機肥料。

通過后端設施建設全面發力,目前合肥市廚余垃圾處理能力達到 1600噸/日,6座垃圾焚燒發電處理項目規模達9500噸/日,形成多點布局、安全高效、經濟環保、就近處理的生活垃圾全焚燒、全利用處理體系。(記者 許蓓蓓)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硬件短板 合肥市包河區 垃圾分類 集中投放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