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進一步支持市場主體紓困發展的若干政策和舉措》,從降本減負、金融支持、援企穩崗、支持困難行業、保持生產生活平穩有序等方面,出臺23條具體政策和舉措,支持相關行業克服困難、恢復發展。
非常時期,拿出非常之策。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紓困”一詞常常出現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國家出臺一攬子宏觀調控政策,并及時進行優化調整,幫助企業應對沖擊渡難關。落實國家“規定動作”,更要做好“自選動作”。為此,我省出臺23條政策和舉措,積極應對疫情新變化新挑戰,著力解決市場主體“急難愁盼”問題,助力企業發展加速提質。
精準滴灌,助企解渴。疫情之下,生產成本高、資金短缺、物流受阻、招工困難……每一道難題都關系企業生存發展。企業發展的難點、痛點、需求點,就是政策制定的發力點。從減稅費、延期限、降成本,到實施養老、失業、工傷保險費緩繳,從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到繼續實施旅行社暫退旅游服務質量保證金扶持政策,種種措施更加聚焦問題導向,盯著問題去、奔著需求來。不同行業、不同門類的市場主體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難以一把尺子量到底。區別對待、有的放矢,精準“點穴”、靶向用力,提高措施針對性、精準度,政策紅利才能化作“及時雨”,讓企業擠出更多資金搞創新、抓生產、謀發展。
全程發力,絕不斷“鏈”。中小企業發展格外依賴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暢通。助企紓困政策亟需逐步延伸到對全鏈條的保障。一方面,增強政策連續性,落實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打通上下游堵點、卡點,確保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正常循環,保證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環節暢通無阻。另一方面,在為企業“輸血”救急的基礎上,支持龍頭企業構建本地產業生態鏈,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全方位金融支持,提高對科技型企業的服務力度。比如,為應對疫情影響,合肥加強產業聯盟和供需對接,通過產供協同發展,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本地產業鏈。多措并舉防斷“鏈”,“放水養魚”穩增長,才能為企業健康發展增添定力。
立足眼下,謀劃長遠。善于發現危中之機,才能擺脫危機。為市場主體紓困解難,不僅要有階段性措施,也要有長期制度性安排,不僅要關注眼下運轉的難題,更要悉心保障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疫情給傳統行業帶來沖擊和挑戰,但也催生一些新技術、新業態。鼓勵平臺經濟發展,壯大“互聯網+服務業”,規范社交電商、網紅直播等新型分享經濟,提升平臺整合資源、對接供需、協同創新功能,助力零售、餐飲、旅游等行業拓寬經營思路。“救眼下”也“謀長遠”,敏銳把握新發展趨勢,瞄準未來方向布局,推動新舊動能轉化,變被動應對為主動紓困,標本兼治帶動企業創新,著力提升經濟韌性。
凝聚合力,共克時艱。面對危機,不僅政府要想方設法馳援紓困,市場主體也應積極突圍自救。疫情影響下的營商環境已經發生改變,紓困幫扶只能解“燃眉之急”,企業如何走、能走多遠,還得靠自己。尤其是小微企業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差,可以采取更靈活的經營策略,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支出,融合線上線下尋找商機。社會各界也應行動起來,通過力所能及減免租金等方式,共同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幫助企業想新招、渡難關。堅定信心、眾志成城,堅守責任、積極應變,匯聚扶持市場主體的澎湃力量,給處在困難中的企業增添信心,為經濟穩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千條萬條,落實才是第一條。廣而告之、讓惠企政策深入人心,送“策”上門、了解企業難點痛點,簡化流程、鋪好政策快享“高速路”。以“真金白銀”的實招,打好政策“組合拳”,紓困解難與激發活力并舉,確保政策不打折扣、落地落細,讓市場主體獲得感更充分,助力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韓小喬)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