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推薦 > 正文

安徽:“光伏+”綜合利用新能源電站助力能源轉型賦能

新時代呼喚新發展。作為傳統能源大省,安徽省在推動能源綜合改革創新方面敢于先行先試,走出了一條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區域碳中和工作與鄉村振興、富民強省聚合發展的創新之路。這其中,行業頭部企業為安徽的發展大勢輸出了產業智慧和能量,自身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壯大。

政企協同,發掘資源、技術優勢為能源轉型賦能

“兩淮礦區國家級煤炭基地”是我省的一張能源名片,在長時間內為全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長期的開采也帶來了資源枯竭、礦區塌陷等資源、環境問題。2017年,由安徽本土成長起來的新能源開發領軍企業陽光新能源開發建設的150MW漂浮電站,在采煤沉陷區水面上并網發電,項目一度創下全球最大水面漂浮電站世界紀錄,每年可輸出1.9億度清潔電力。“沉下去的煤,浮上來的希望”在當地成為美談。

精準洞察采煤沉陷區等低效土地、未利用土地的潛在價值,為能源轉型所用,只是眾多“安徽智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安徽充分發揮陽光新能源等開發龍頭企業的技術優勢,加快智慧光伏融合發展,有序發展風電,走出了一條能源結構快速迭代,示范項目層出不窮的創新之路,全省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安徽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安徽省可再生能源發電量363.4億千瓦時,達到2015年的3.2倍。2021年,全省可再生能源發電量459.6億千瓦時,同比又大幅增長26.3%。

主動求變要有求變之智,科學應變當有應變之方。長期以來,安徽省各級政府部門轉變思維主動服務,行業企業堅持創新推動新技術落地,雙方立足角色站位,發揮自身優勢,將共同探索低碳轉型的發展新路徑越走越寬,“光伏+”綜合利用新能源電站便是典型見證者。

效益共融,讓經濟發展搭上能源轉型“順風車”

“光伏+”電站先天具有的經濟、生態、社會多重融合效益,讓安徽在能源結構優化、生態環境治理、鄉村振興乃至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高度協同性”特征十分明顯。

樅陽縣湯溝河原為河蚌養殖區,長期高密度養殖、過量投肥以及大量蚌肉、蚌殼的無序處理,對水域環境造成一定破壞。如今,這里成為陽光新能源260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的所在地。電站一改項目地原先污染嚴重、利用低效的舊弊,創新采用“板上發電、板下養殖”的產業融合模式,實現了水體保護、綠電輸出、產業協同的多重效益融合,不僅大幅改善長江水生態,而且在促進當地就業,推動旅游業發展方面,也效果顯著。

“既讓雙碳目標助力鄉村的生態振興和綠色發展,也使農業農村能充分發揮減碳和碳匯潛力。”據政府相關人士介紹,在新發展思路下,安徽省充分認識鄉村振興和雙碳目標兩大戰略的內在協同性,以系統觀念做好鄉村振興、區域碳中和等各項工作的有效銜接。

作為農業強省,安徽的鄉村振興工作進展,與全國鄉村振興的戰略發展緊密相關。依托陽光新能源等行業頭部企業的智慧輸出,以多產互融的“光伏+”電站為典型載體,安徽的鄉村振興工作正在又穩又快地邁進式發展。

以宿松縣匯口鎮為例,2021年,陽光新能源150MW農光互補項目落地后,帶來的稅收、土地流轉收入和就業機會,有力壯大了集體經濟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有了村集體經濟支出,匯口鎮三興村這個原先路上垃圾無人掃的小村莊,現在請上了保潔,建起了文化廣場,正準備上亮化工程。

共同成長,頭部企業為發展大勢輸出“行業智慧”

從光伏扶貧的全國首倡,到兩淮采煤沉陷區光伏領跑者計劃的創新實踐,從工商業分布式光伏的場景創新,到家庭光伏市場的全面爆發,安徽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離不開具有地緣優勢的行業頭部企業的貢獻。

區域的產業規劃給了企業快速發展的契機,企業的發展反過來給區域產業振興帶來更多的解決方案和實施路徑,產生了集群效益。兩者的發展是相伴相生、雙向成就的。這樣的“共生關系”在安徽體現得非常明顯。在新能源產業全領域,安徽已形成上下游企業全覆蓋的完整產業鏈,尤其在新能源發電應用領域,誕生了陽光新能源這樣的行業頭部企業。至2021年底,陽光新能源已在全球開發建設超25GW光伏、風力電站,成為全球排名第一的光伏電站開發商。

有長遠清晰的規劃引導,有行業頂尖的企業扛鼎,安徽省在構建新能源綜合利用創新高地上目標明確,動作頻頻。今年3月,《安徽省建設國家能源綜合改革創新試點省方案(送審稿)》完成初步編制。《方案》圍繞加快推動能源低碳轉型等6個方面,研究制定了54項改革創新項目,著力解決風電光伏可開發資源不足、新能源電力消納能力不足等8個方面問題。屆時,安徽有望為全國解決新能源發展瓶頸問題,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記者 劉職偉 海報制作 戴芮)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政企協同 傳統能源大省 安徽省統計局 能源轉型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