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打造制造強省、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突出質量效益發展現代農業
春夏之交,暖意融融。在蕪湖市灣沚區陶辛鎮芮村的田間,碧綠的蒜苗長勢喜人。當地探索稻蒜輪作高產高效生態種植新模式,既改善土壤結構、減少病蟲害,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農田產出。經測算,稻蒜輪作后,每畝田地年產值可達1.2萬元,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提升。
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加快提高農業質量效益。作為農業大省,我省在堅決扛起保障糧食安全重責大任的同時,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我省落實惠農政策,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糧食產量實現“十八連豐”。去年全省糧食總產817.52億斤,總量居全國第4位,創歷史新高。在種養結構上,率先發展優質專用糧食,加快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積極推廣“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養殖新模式。 2021年全省種植優質專用小麥2682萬畝、占種植總面積的62.8%,種植優質專用水稻2380萬畝、占種植總面積的63%。
產業化是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的必由之路。我省聚焦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深化與農業農村部的省部合作,去年新創建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40個,總數達273個。按照“土地規模化、組織企業化、技術現代化、經營市場化、服務社會化”思路,大力發展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1.4萬億元。
綠色是現代農業的底色。從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和秸稈、糞污的利用率來看,我省農業發展的綠色導向愈發鮮明。化肥農藥使用量已實現“七連降”,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超91%和81%,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522萬畝、躍居全國第2位;“三品一標”農產品達9840個,其中綠色食品3839個、有機農產品1573個,均居全國第3位。
安徽要強農業必須強。當前,我省正以“兩強一增”為引領,加快實現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轉變。
加快轉型升級夯實實體根基
鋼花飛舞,軋機轟鳴,自動化設備開足馬力運轉,滿載產品的重卡整裝待發……走進寶武馬鋼,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令人振奮。 “開春以來,產銷兩旺,現在正是鉚足‘虎’勁開新局的關鍵時刻,必須要疫情防控和生產發展兩手抓、兩不誤,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寶武馬鋼四鋼軋總廠生產安全室負責人說。
制造業是經濟命脈、強省之基。二次產業發展好不好,關鍵看制造業。從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近年來,我省高擎制造強省大旗,奮力推動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制造業呈現“規模總量突破、質量效益躍升、產業能級跨越”的良好態勢。
傳統產業脫胎換骨、蝶變升級。 “十三五”期間,我省面向鋼鐵、石化、汽車、紡織、建材、食品等傳統行業,每年實施億元以上重大技術改造項目1000項以上。特別是2021年,全面推廣“零增地”技術改造審批改革、“技改視同招商”享受優惠政策,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7.8%。與中國寶武戰略重組后,新馬鋼走向“大而強”;海螺集團、銅陵有色連續3年上榜世界500強。
新興產業強筋壯骨、氣勢如虹。合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人工智能,銅陵先進結構材料,合肥智能語音等國家級戰新產業集群、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蓬勃發展。面板產能約占全球10%,集成電路企業超過300家,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25萬輛,電子信息制造業年營收突破5000億元、總量居全國第一方陣。
未來產業搶灘布局、開疆拓土。在量子信息、先進核能、類腦智能等領域,我省依托量子實驗室、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實驗室等創新平臺,推進工程應用技術轉化,加快構建產業生態,努力將科技創新勢能轉化為經濟發展動能。
制造業興則經濟興,制造業強則經濟強。 “十三五”期間,我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1%、居全國第3位。2021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6.4%,同比提升0.6個百分點,為“十三五”以來首次提升。心無旁騖地把制造業搞上去、把實體經濟發展好,我省的經濟實力、綜合實力必將持續提升。
暢通經濟循環激發市場活力
人間有味是清歡,“云賞皖美好味道”。近日,“皖美好味道 百縣名小吃”專題網站正式上線。點擊線上“美食地圖”,200道美食“藏”在100多家體驗店、體驗街區和美食村里,等著食客們打卡。
服務業關乎經濟發展,關系人民福祉,在穩增長、就業、外貿、外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省積極搶占內貿市場,拓展外貿市場,做大消費市場,以高品質產品和服務融入大循環、鏈接雙循環。去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萬億元,達到2.1萬億元、增長17.1%,增速居全國第5,總量居全國第7;進出口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1071億美元、增長36.1%。
消費是最終需求,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我省組織舉辦“皖美消費 樂享江淮”促消費活動、科技創新產品線上交易節、“好網貨”大賽、網商大會、電商直播大賽等活動,讓安徽產品和服務走出去,也讓更多人在皖消費,去年全省限上企業網絡零售額增長32.9%,農村產品網絡銷售額突破850億元,消費總量跨上新臺階。
流通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是經濟順暢循環不可或缺的部分。我省加快發展壯大商貿流通主體,去年新增限上企業超1200家。淮河路國家級步行街改造提升后,全年客流量突破8100萬人次、增長57.9%,實現營業額114.5億元、增長17%,成為全省第一條百億街區。
外貿方面,在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我省大力實施外貿主體培育壯大工程,多元化開拓國際市場,積極打造“安徽出口名牌”,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進出口展現出強勁韌性。去年,全省進出口實績企業超1萬家,進出口過億美元企業129家、凈增33家。
一、二、三產協同發力,打好“組合拳”,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子愈加穩健,前景無限廣闊。(記者 汪國梁)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