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河南日報記者 樊霞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珊珊
“我知道錯了,愿意接受處罰……”8月15日,聊起前不久接到濟源市軹城鎮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開具的罰單,廢品收購站老板陶某誠懇地說。
原來,該執法大隊在日常巡查中,發現轄區內老陶廢品收購站存在嚴重的消防安全隱患。經過前期責令整改,后期調查取證、集體討論、事先告知等嚴謹規范的執法程序,該執法大隊決定對廢品收購站罰款2萬元,陶某心服口服,很快交清了罰款。
“以前鄉鎮沒有行政處罰權,對這樣的違法行為只能口頭勸導。自從去年部分行政處罰權下放后,鎮里成立了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一旦發現違法現象,我們就能第一時間有效制止。”軹城鎮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趙智超說,現在亂倒垃圾、露天焚燒秸稈、違規開采砂石等違法行為都能及時得到整改,社會效果顯著。
“看得見的管不住、管得住的看不見”是基層治理的突出難題。為破解這一難題,濟源從2022年開始探索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下放改革,依法賦予11個鎮60項行政處罰權、5個街道30項行政處罰權,在全省率先實現了鎮(街道)履行“屬地管理”職能從有責無權到權責匹配的質變,為基層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權限下放以來,軹城鎮在全省首次以鄉鎮政府為行政執法主體成功辦結了行政處罰案件、第一個運用網絡平臺辦結案件,案卷制作水平在濟源名列前茅。”軹城鎮副鎮長聶佩佩說。
同時,為了讓老百姓從情理上接受“雞毛蒜皮”的違法小事也是“大事”的理念,軹城鎮推行“首違不罰”“再違必罰”“信用修復”等制度。面對輕微違法行為,執法人員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先進行勸導警示,給當事人改正的機會,未依法整改的再進行處罰,通過“服務型執法”實現良法善治,讓剛性執法規范在基層成功“軟著陸”。目前,軹城鎮辦理的所有行政執法案件,當事人均認同處置結果,實現了零訴訟、零復議、零投訴。
“執法重心‘下沉’,基層治理效能明顯‘提升’。”濟源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濟源16個鎮(街道)已累計辦理行政執法案件700余件,更多矛盾化解在一線,已基本形成“鎮(街道)處置小循環、示范區治理大循環”的良性治理格局。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