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大河報·豫視頻首席記者 李釗 通訊員 宋超喜 楊琳琳
6月12日,麥收過后,新蔡縣關津鄉牛灣村的鄉親們紛紛搶抓農時,開展水稻種植。在當地高標準農田里,幾十名稻農一字排開,手持青秧熟練插入水田間,水面如鏡,稻秧青綠,上百只白鷺在田間捕食嬉戲,繪出一幅生態和諧的田園畫卷。
“去年平均每畝地產稻1200斤,每斤收購價是1.2元,算上精米深加工,利潤達到了30萬元。”正在田邊忙碌指揮的新蔡縣鑫順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牛灣村村民彭東文向記者介紹,“眼下,正值水稻插秧的關鍵時刻,這幾天,俺村的鄉親種完自家的稻田之后都來地里幫著育秧插秧,一個人一天是100元,每天工資就實打實的開出去1萬多元!”
水稻種植,在新蔡縣歷史悠久。洪河、汝河在新蔡縣境內交匯,貢獻出充沛的水資源,水稻種植也在部分鄉鎮形成了一定的規模。2018年,彭東文在當地流轉了200多畝地種植水稻。豐沛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種植環境令他的大米獲得了生態健康的品質和上乘的口感,并實現了綠色農產品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認證,每年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為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以生態農業發展賦能鄉村振興,新蔡縣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水稻種植產業,通過要素保障、良種推廣、農技指導,當地村民依托日益發展起來的水稻產業,邁步走向致富“稻”路。
“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我們村每塊地都設了灌溉口,引入汝河水,直達田間地頭,保證群眾的每塊田都能用上水,充分調動農戶種植水稻的積極性。”牛灣村駐村第一書記謝云介紹,“牛灣村共有耕地12000畝,1000多戶村民;其中,單季純水稻種植面積達到了4000多畝,村里每家每戶也都實現了稻麥輪種,水稻年產值超過600萬元。每戶年平均增收2萬多元,牛灣這個原來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也成為了周邊遠近聞名的‘稻香村’。”
水稻種植,也讓當地的鄉親們逐步嘗到了生態紅利。水面如鏡倒映天空,稻田翻耕引來白鷺棲息,田連阡陌、如詩如畫的鄉村風光吸引了許多游客到牛灣拍照打卡。“村里環境好了,以前的洼地都變成了稻田,幾乎每周末都會有周邊城市的市民到我們這里觀光體驗稻文化和鄉愁,也帶動了餐飲零售等消費環節。我們也正在籌備建設田園觀光綜合體,開發游玩項目,讓游客可以沉浸式體驗割稻、搗米等農耕文化,加強一二三產融合,打造完備的水稻產業鏈。”謝云說。
圍繞水稻種植,當地村民拓寬了致富增收渠道;鄉村環境變得更加美麗宜居,鄉親們有事干,精氣神十足,小村莊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鄉風文明的三豐收。2022年,牛灣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這是新蔡縣強化特色產業培育,發展生態特色種植的真實寫照。除水稻種植之外,新蔡縣還大力發展了蓮藕種植、桃樹種植、水蛭養殖等特色產業基地,圍繞生態種植養殖、觀光農業,打造了憶蓮香蓮藕、班桃源觀光基地、牛灣大米、頓崗大米等特色農產品品牌,特色產業呈現了“遍地開花”之勢。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探索水稻等作物種植,利用好生態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特色農產品產業鏈,進一步提升特色農業產業的附加值,同時將田園綜合體項目和農旅、文旅等項目相結合,進一步幫助群眾致富增收,壯大村集體收入,有力推進鄉村振興。”新蔡縣委副書記桂兆權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