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蘇羊遺址蘇羊片區的核心生活區考古發掘現場
蘇羊遺址發現的獸首石雕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宋光華 鄧飛
本報訊5月17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明探源集中采訪團來到洛陽市宜陽縣張塢鎮蘇羊村,探訪蘇羊遺址考古發掘成果。
“從現存遺物來看,蘇羊遺址存續時間從仰韶早期一直到龍山文化晚期,文化序列從早到晚發展連續穩定,文化譜系一脈相承,且含有大溪、屈家嶺、紅山、大汶口等諸多文化因素,為不同區域之間的文化交流碰撞提供了新的材料,見證了早期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是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和發展的極好樣本。”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研究室主任任廣介紹說。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蘇羊遺址北臨洛河、南望熊耳山,遺址沿洛河分布,至山腳整體呈緩坡狀。據介紹,蘇羊遺址總面積約63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最厚達5米以上,遺址所在的洛河中游地區是洛陽盆地史前遺址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2019年,該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其被列入“考古中國——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重大項目。
從2021年起,洛陽市考古研究院對蘇羊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其中不乏玉鉞、玉璧、獸首石雕、彩陶盆等珍貴文物,并發現少量多種文化風格的遺物。同時,遺址內還發現少量保存較好的炭化粟、黍、水稻等植物遺存。
“這是仰韶和龍山兩個時期的遺存。”任廣說,2022年,考古工作人員在蘇羊遺址壕溝外發現一處墓葬區,也發現有仰韶和龍山兩個時期的遺存,其中以仰韶時期為主。
“蘇羊遺址的內環壕為人工挖掘,形制較規整。”任廣說,據環壕內的出土遺物和地層堆積判斷,該壕溝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仰韶文化晚期時,該壕溝可能已經喪失防御功能。考古人員在這一時期的壕溝兩側發現多處房址和灰坑,出土大量生產、生活遺物,體現先民對廢棄壕溝區域的再次利用。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