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如果動輒微博‘升堂’,網槌鳴敲,那么最終降臨的有可能既不是大家想要的正義,也不是水落石出的清白,而是一場口水仗、一次圍觀潮。”
□亦之
近日,知名編劇史航被多名女性指責涉嫌性騷擾。短暫沉寂之后,史航貼出微信截圖,自稱“不存在性騷擾”,進而引得更多人下場“開撕”。一時間,輿論場上眾說紛紜,事件最終走向也難以預料。
性騷擾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近年來,不少名人都因卷入性騷擾丑聞而身陷輿論旋渦,有的人被“實錘”之后,已經得到應有的懲罰;有的人因為誤解、誣告或證據不足,成為電影《讓子彈飛》里的“六子”,白白為看客們剖開肚腸。
性騷擾者當然得譴責,也必須得到嚴懲。從過往經驗看,在此類事件中,當事雙方往往各執一詞,既無法從更本質的層面反思,也無法直接推動問題解決,最終都精疲力竭,只在輿論場留下一地雞毛。
對性騷擾的認定,與雙方交流時的特定語境相關,此類事件難取證、難實錘,確有客觀原因。從受指控一方來看,如果對任何一篇證據不充分的“小作文”都要回應,必將陷入難以自證清白的邏輯泥沼。但從受害一方來看,性騷擾行為發生的場景、時機不確定,取證難度相當大,若對于所有指控都“寬進寬出”,難以維護受害方的正當權益。
面對性騷擾事件,社會關注并不直接帶來正義,僅僅是解決問題的開始。玩笑與調戲的限度在哪里?舉證責任誰來承擔?明確拒絕與半推半就怎樣界定?這些問題,在理論層面或許并不復雜,但在實踐層面,仍需要不斷細化、完善、規范。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改進。社會關注,就是讓問題充分暴露,群策群力,從而不斷改善風氣、完善制度,讓性騷擾者付出代價,為受誣陷者撐腰。
性騷擾問題事關名譽與人格,事關道德與法律,當事雙方的一些情緒化表達可以理解。但需要指出的是,以發微博、“小作文”的方式隔空發聲,無助于問題的真正徹底解決和社會進步。如果動輒微博“升堂”,網槌鳴敲,那么最終降臨的有可能既不是大家想要的正義,也不是水落石出的清白,而是一場口水仗、一次圍觀潮。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