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論道嘉賓:省經濟作物推廣總站研究員賀桂仁
□統籌 肖海麗 陳朋沖 執行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姜雨璐
(資料圖片)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充分發揮地理位置獨特、中藥材資源豐富、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等優勢,把中藥材產業作為扶貧產業、生態產業、富民產業和大健康產業來重點打造,積極探索產業發展的新機制、新途徑和新措施,走出了一條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的產業發展新路。2018年以來,河南種植面積已連續5年位列全國前列,全省中藥材質量效益競爭力大幅躍升,產業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良好景象。
全省大宗道地藥材有100多種,主導品種近40種。其中,全國第一的品種有艾、連翹、山茱萸、百蕊草、夏枯草、冬凌草、“四大懷藥”、西紅花、辛夷等,全國第二的品種有金銀花、菊花、銀杏等,艾、夏枯草、西紅花、百蕊草產量占全國市場的80%以上。河南已構建形成了伏牛山區、大別山區、太行山區、懷藥產區和黃淮海平原產區5大優勢道地產區,種植面積3萬畝以上的生產大縣55個,10萬畝以上的有16個,20萬畝以上的有7個,30萬畝以上的4個,其中盧氏縣130萬畝,為河南中藥材種植第一大縣。洛陽丹參、盧氏連翹、封丘金銀花、南陽艾等36個道地藥材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懷山堂鐵棍山藥、云臺冰菊等76個道地藥材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近年來,農業部門大力推行“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極大提高了中藥材種植規范程度,有關部門的質量抽檢中,連續多年達到藥典要求,從未發生過質量安全事件。目前,河南以國家、省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和中醫藥大學、省農科院、河南農大、鄭州大學等科研院校,以及羚銳、仲景宛西和福森等為骨干,構建形成了政產學研用一體化推進的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
河南中藥材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面對良種覆蓋率不高、機械化程度不高、龍頭帶動能力不強等短板弱項,要推進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中藥材強省建設,需要從以下八個方面發力:
一是在種質資源利用上發力。
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加快育種創新步伐,加快建設良種繁育基地,提升優質種子種苗供應能力。
二是在規范化生產上發力。
要加快健全標準體系,加快建設規范化生產基地,促進中藥材種植“進山入林”,引領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發展。
三是在人才培養培育上發力。
要培養一批愛藥材、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級技能人才,壯大產業發展的骨干力量。
四是在技術指導服務上發力。
要發揮各級技術專家作用,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指導服務,確保關鍵技術措施落實落地。
五是在龍頭企業培育上發力。
要加快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引領作用大、研發水平高、發展潛力好的龍頭企業,打造一批深耕細分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和隱形冠軍企業。
六是在賣得好賣出好價錢上發力。
要強化質量認證,加強產銷對接,加快“豫藥”走出去,推動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競爭與合作。
七是在產業融合發展上發力。
要加快建設艾、懷藥、藥食同源、天然植物替代抗生素、天然產物精準靶向治療、大健康等6大產業鏈,以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創建為載體,落實換道領跑戰略,全力推動政策鏈、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生態鏈、創新鏈深度耦合。
八是在多元功能拓展上發力。
要聚焦人民群眾對健康養生的新需求,創新發展思路,探索新模式,拓展新功能,激發新價值。大力支持抗生素替代產品、康養產品、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創新研發、生產制造、市場營銷。引導中藥材產業與文旅康養等有機融合。
本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