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數據 > 正文

觀點:緣何自營逆勢激增?專訪方正證券副總裁崔肖:靠著“虧出來的”的堅持,堅守非方向性主邏輯

財聯社8月31日訊(記者 林堅)自營近年來越發成為券商業績的“關鍵先生”,2022年上半年更是如此。綜觀上市券商半年報,已有超過三分之二券商自營受市場波動影響而滑坡,進而拖累整體業績。不過,也有像方正證券、銀河證券、國聯證券等借助表現突出的自營業務,成為逆行者。

緣何部分券商可以有自營的優秀表現?近日,方正證券分管公司投資與交易業務(下稱“投交業務”)的副總裁崔肖接受了財聯社記者的專訪,闡述方正證券的解題思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方正證券今年上半年的業績之所以能夠逆勢增長,與自營業務收入的增長密不可分。在崔肖看來,自營逆勢增長的主要歸結于四個方面:

一是思路轉換。方正證券不只是停留在傳統的自營業務上,而是早期便轉向投資與交易更為多元化的收入格局,這也是行業的主流選擇。

二是堅持戰略。方正證券逐漸摸索出屬于自己的戰略打法,即多品種、多策略、多模式的打法。公司致力于大額資產配置、非方向性業務及對沖業務布局。

三是重視研究。充分對市場的研究,板塊的追蹤,形成一套自己的研究體系。

四是隊伍建設、文化建設、管理制度的并舉與合一。除了制度考核、獎勵績效等鼓勵員工的管理形式多管齊下,文化氛圍的營造為人才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半年報顯示,在固定收益投資方面,方正證券通過采用高杠桿中性久期策略,實現收入6.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3.23%;在權益投資方面則獲得了正收益;投資與交易類業務中的風險中性業務,也持續呈現穩定性增長,上半年基金做市數量達到354只,較2021年末增長16.45%,占滬深交易所ETF數量的51%,排名行業前4。

此外,方正證券上半年場外期權存續規模同比增長109.05%,收益互換存續規模同比增長1486.07%。該公司期貨子公司方正中期期貨旗下的上海際豐,上半年期貨做市成交金額5277.78 億元,同比增長31.63%。

在采訪的過程中,除詳解投資收益大增的原因之外,崔肖也通過這次專訪分享了方正證券投交業務開展情況與多年經驗,并對行業生態的變化闡述了自己的看法與理解。

通過“虧出來的”的堅持,已擁有基金做市等多項特色業務競爭力

不難發現,券商“看天吃飯”的屬性在步入2022年之后顯得格外明顯,尤其是自營業務,權益市場波動在容易抬升券商業績的同時,也容易拖累公司。崔肖認為,自營業務是券商傳統業務打法,而現在行業趨勢已然是投資與交易的一盤棋思路。

據他介紹,方正證券從傳統自營模式到投交業務的摸索已經有十年的時間,最早發展始于2012年。十年以來,方正證券保持平均每兩年的頻率,對業務品種進行新的嘗試。

2012年,開展固定收益業務,

2014年,開展基金做市業務;

2015年,率先成為全市場第一批開展期權業務的券商;

2016年,開始布局權益量化業務;

2018年,布局債券銷售交易業務;

2019年,拓寬布局債券投顧業務、股票銷售交易業務;

2021年至今,開始對固定收益量化策略業務的布局。

“可以說,我們如今的戰略思維是‘虧’出來,但這種虧是樂觀的,有益的虧。監管放出什么新的業務資格,我們就積極去申請,去嘗試。期間,我們也確實放棄或者縮小了一些業務的比重,但是我們覺得可以做的業務類型,我們都堅持到了現在。”崔肖說道。

“基金做市業務,剛開始就幾個億,發展到現在這個業務規模大幾十億,今年年中的時候我們為350多只產品提供基金的流動性服務,現在一個多月我們增加到380多只,全市場發行的ETF基金為我們55%的產品做市,我們現在大概在行業排第三的位置,且每年都被評為優秀的基金做市商。”崔肖進一步說道。

他表示,就是這種悶頭干,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態度與做法,方正證券投交線堅持了八九年,因此多項業務逐漸發展“跑”出來,成為優質業務,也就是收益比較穩定的業務。其中,最明顯的特點是中性策略,并不隨股市大幅上下波動而波動,收益凈值一直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據崔肖介紹,方正證券以非方向性策略為主的基金做市業務為基石,正在擴展FOF、場外期權、收益互換等業務。他還透露,公司目前正在布局的債券投顧業務還有股票銷售交易業務,其帶來的盈利想象空間很大,還有最近正在布局的固定收益量化策略業務,也表現很搶眼,“但這些都在嘗試,我們正在逐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鑿深護城河。”

整體上看,崔肖總結道,方正證券接下來將大力發展衍生品業務,大力發展中性策略業務,大力發展銷售交易類非方向性業務,是其所堅持的一個方向。

融資不暢帶來壓力,“另辟蹊徑”解決資金難題

財聯社記者了解到,就自營投資來說,可以分為方向性和非方向性。券商傳統自營以押注方向的股票投資等方向性業務居多,波動性大,非方向性業務包括場外衍生品業務等,獲取非方向性絕對收益。目前部分券商在大幅縮減方向性投資規模,以提高非方向性投資規模。不過,非方向性投資也需要消耗大量資本。

在行業同質化競爭壓力下,再加之自營盤子的增長,資本補充成為券商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今年以來已有8家上市券商通過定增、配股、可轉債等方式完成股權再融資。但因歷史存在的風險問題,專注非方向性投資,也需資金補充的方正證券卻并沒有采取股權再融資的方式,而是通過債權融資補充資本。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發行完成31億非公開公司債,并且公司擬發行不超50億元的公司債券也剛獲證監會批復。

崔肖坦言,對于方正證券而言,源自融資渠道長期的不暢、資本方面的壓力一度成為公司進行投資與交易的掣肘,因為投交業務各方各面都需資金作為“糧食”。但隨著股權結構的逐漸清晰,歷史風險的逐步掃凈,方正證券資產負債報表正在修復,杠桿使用融資也在恢復,公司有望突破用資瓶頸,在投交方面取得進一步的生長,業績彈性空間將進一步打開,“這是完全可以預料到的積極未來。”

崔肖以債券銷售業務作為例子解釋了為何未來可期。他表示,“前兩年我們受制于指標掣肘,還沒有發出力,這兩年明顯取得了增長。債券銷售交易類業務我們上半年的收入已經達到了去年全年的收入,比如非方向性業務增長收入214%,債券占大頭。”

他補充說道,在自有資金投入方面,方正證券在合法合規的前提情況下,正在通過調配市場資源的方式來做好投交業務,這也是公司的一個特色打法。

“比如說我們現在大力發展的代客業務,債券機構投顧業務、衍生品產品業務、報價回購業務,這實際上都是方正證券投資交易能力投研能力的一種產品化,就是說,我們合規通過市場資金來做業務,從而實現雙贏局面。不難發現,自營條線更多是傳統業務,投資交易實際上已經把我們能力擴展到全市場去。”崔肖稱。

未來新股東帶來積極影響,更加重視文化建設營造的氛圍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訪的過程中,崔肖著重提及了一個能影響方正證券投交業務的關鍵因素,便是研究。在他看來,真正有力支撐起方正證券投交業務的除了必要的資金支持,最核心的力量是公司的研究實力。

“充分對市場的研究,板塊的追蹤,形成一套自己的研究體系,是方正證券開展投交業務的關鍵前提,也可以說,投資研究是投交業務的‘底’。”崔肖表示,如何把“底”打好,打得扎實,打得全面,人才建設是核心。

除了制度考核、獎勵績效等鼓勵員工的管理形式多管齊下,崔肖認為,文化氛圍的營造為人才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是人才建設的重要基石。

隨著方正集團重整方案落地,新方正集團將成為方正證券控股股東,中國平安將間接控制方正證券。此外,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也將取代政泉控股成為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在他看來,未來新股東給公司帶來的積極影響已經出現,“我們學習到了很多,尤其是在投資交易方面的一些心得,以及他們的工作態度,節奏以及他們的工作管理方式。這對于方正證券投交條線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這種包容的、互相學習的態度成為我們投交業務的內在驅動力,而且這種態度并不僅是最近才有。”崔肖說道,方正證券從開始架構自營條線,到調整投交業務條線,這種學習精神、分享意識貫徹始終。公司包括投交業務條線在內,定期會強制員工進行培訓,有的是和同行業進行學習,有的則是和其他條線的員工進行溝通。

“對外,我們積極與同行溝通。對內,我們也并不是說我們只學習投交條線內容,而是其他條線的工作邏輯,行業模式能借鑒的、能開拓視野的,我們都鼓勵去學習運用。在這種學習意識的倡導下,我們團隊逐步擴大規模,走到了今天。”崔肖說道。據財聯社記者了解,截至目前,方正證券投交業務的團隊在百人,而其中多數是方正證券自己培養起來的優秀人才。

適當調整方向性投資比重,堅守非方向性主邏輯

業界人士或也并未料想到,步入2022年之后,自營業務成為券商業績的關鍵“勝負手”,市場詭譎帶來的權益市場的猛烈波動高度凸顯出方向性投資的“失靈”,而非方向性策略成為“救星”。

但隨著市場結構性的持續調整、回暖,方向性投資策略依然還會給券商帶來極大的投資回報,屆時,非方向性策略的優勢再度會被掩蓋。

面對方向性投資的可觀收入,方正證券是否也會有一天調整現有的業務策略?對此,崔肖表示,方正證券不會盲目擴大方向性自營投資規模,需要結合市場走勢,自身的投資交易、風險管理等能力綜合來進行動態調整。

崔肖表示,整體上,方正證券依然是堅持非方向性投資策略不動搖,并嘗試更多能開展下去的業務資格,吸收更多業務開展的內在邏輯。隨著股權結構的逐漸清晰,資本補充到位,人才隊伍建設的壯大,作為方正證券的核心業務之一,投交業務也會和財富管理業務一同,為方正證券的業績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更為客戶帶去收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方正證券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