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晉源區北大寺村村民正在插秧。王惠林攝
(掃描二維碼看視頻)
5月16日,初夏時節,晉源區北大寺村大寺荷風苑旁,錯落有致的村舍掩映在一排排綠樹中,村后青翠的西山連綿起伏,水稻田宛如鏡面。在一聲“插秧節啟動”的號令中,勻速前進的智能插秧機嗡嗡作響,把一株株健壯的秧苗均勻地插進稻田里,拉開了晉祠水稻插秧的序幕。
200多畝優質水稻田經過春季精心翻耕及施用天然有機肥料后,土壤有機質明顯提升。“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今年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將北大寺村的15畝稻田作為試驗田,引進17個新品種,嚴格按照有機標準,開展有機水稻種植示范。我們希望從中篩選出適應本地的、優質高產的晉祠水稻,并進一步推廣種植,讓更多市民吃到地道的晉祠大米。預計今年全區水稻種植面積可達3300畝。”晉源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郭建平說。
今年以來,晉源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依托深厚的農耕文化傳統和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按照“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發展、集約化經營、品牌化打造”的思路,全面實施晉祠大米產業提升振興計劃,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特色觀光農業和都市現代農業,出臺并推行專項獎勵補貼政策,提高村民種稻收入,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全區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晉祠大米產業發展駛入現代化、園區化、標準化、特色化快速發展的軌道。
享譽三晉的晉祠大米,秉持著“北稻一絕、皇家貢品”的品質,有3300年的栽培歷史。水溫恒定、水質清澈的晉祠泉水,獨特的千年黑色水稻土和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氣候條件,造就了晉祠大米顆粒大而飽滿、色澤稍褐而透明、味道香甜而不膩、口感勁道而耐咀嚼的品質,賦予其富含人體所必須的鉀、硒等微量元素且含糖量低的特性。
從小生長在難老泉畔的山西晉之緣農耕文化產業園負責人職衛東,對晉祠水稻恢復種植有著不一樣的情懷。“我把大寺荷風苑內的200多畝稻田全部流轉了回來,今年要在農業專家的悉心指導下,種好晉祠水稻,保護好華北這片稀有的黑土地,傳承好農耕文化。”同時,在此基礎上,職衛東還計劃恢復晉祠千年水磨,用水磨碾米磨面,再現“72盤水磨晝夜不舍”的盛景。“下一步還將開辦農家樂,把晉祠的特色美食更好地推廣出去。”職衛東信心滿滿。
本報記者王媛 通訊員楊潤德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