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考研熱”下的眾生相 當前短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2024中國大學生考研白皮書》在京發布。書中指出,近年來,我國考研人數連創新高,2023年報名人數已達到474萬。山西晚報記者調查發現,眼下,很多大學生已經開始備戰2024年研究生考試。隨著越來越多的準畢業生選擇考研,“考研熱”也已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教育現象。
    A 就業壓力下再戰考研的學生增多近日,一則“今年考研錄取率或不到兩成”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依據官方數據,2023年考研報名人數達到474萬,參照2022年全國招收研究生124.25萬人(含推免學生及博士生錄取)的數據來看,錄取率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一戰考研失敗,在就業壓力下,很多大學生鍥而不舍地選擇“二戰”,甚至“二戰”失敗后,還會繼續堅持。
    陳云濤今年6月大學畢業,“我沒選擇求職就業,而是繼續沖刺考研。”他說。年初時,他在考研還是工作的選擇上,與父母有了分歧。父母希望他利用應屆生的優勢去報考國家電網的相關工作,他卻想“二戰”考研。“單位不錯,專業也對口,為什么不選擇去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父親到現在都無法理解兒子的選擇。
    陳云濤認為,本科報考招聘單位可選擇的崗位比較局限,研究生再考可選擇性更多一些。“雖然考研‘一戰’失敗,自己卻有十足的信心去選擇‘二戰’。”他說,“工作和考研學習的內容完全不一致,會讓自己分心,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還是選擇一個目標最為合理。”在多方商討下,父母做了退讓,選擇尊重他的決定暫緩工作,再考研沖刺一把。“如果不成,就試試招聘考試。暫時不就業,就意味著要繼續‘啃老’,也不可能沒有壓力。”面對現實,陳云濤也有自己的焦慮。
    “本科不是名校,所學外語專業也沒有競爭優勢,所以只能下定決心繼續考研。”今年6月即將離開學校的王宣說。她告訴山西晚報記者,自己參加了幾次招聘會,還在網上看了前程無憂等一些招聘網站發布的信息,“很多自己中意的單位對應聘者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單位直接以碩士研究生作為門檻。”在慎重思考后,王宣決定今年再沖刺一把考研,“班上約有七成同學都參加了研究生考試,很多同學研究生轉了專業,大家都認為選擇一個更好上岸的專業更為穩妥。”
    B 新一輪選擇已經開始剛剛拿到上海一所知名大學相關專業考研擬錄取通知的王璐瑤長出了一口氣。“突出重圍”,她用了這樣四個字來形容自己的考研之路。對于來取經的大三學妹,她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大三下學期就可以開始做考研準備了,越早準備越好。”
    考研熱度不減,帶火了相關的付費自習室、考研輔導班。山西大學附近一家收費自習室里,山西晚報記者遇到了許多開始備戰考研的大三學生。正在自習室研究報考專業的吳文聰說:“許多學校復試已經結束,我正在目標學校官網上研究相關信息。暑假肯定不會回家,確立好目標就奔著考研方向好好學習。”
    劉昊也是即將加入考研大軍中的一員,跟每天學習16個小時都不夠的學生相比,劉昊的學習狀態相對輕松。“我習慣晚上通宵學習,偶爾打游戲換換腦子。”他認為晚上學習效率高。同時他打算通過校內輔導班解決更多的學習問題。為了服務考研大軍,一些考研機構頗為火爆,尤其是校內輔導班。“自學效率肯定偏低,對知識點理解也可能出現偏差。考研的競爭越來激烈,還是有老師帶著學容易一些,我打算暑假去報考研目標院校的校內輔導班。”劉昊說。
    不管先考研,還是先工作,終極目標都是為了得到一份心儀的工作。段紫琳正在經歷一個充滿焦慮的春天。自從進入大四,畢業和就業的壓力突然襲來。當她在考慮是考研還是找工作的時候,身邊的朋友已經開始馬不停蹄地為考研忙碌了。“我沒考研,報名也是陪考的那個。”畢業一天天臨近,她的內心越來越焦慮,“我通過關注公司官網、學校宣講會等各種渠道不停地尋找招聘資源。”
    剛上大學時,段紫琳也曾經想過畢業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找工作,看看更廣闊的世界。可真到了大四求職的那一刻,經過一番思考,她還是決定退而求其次留在太原奮斗。“剛開始寫簡歷的時候,我內心其實是激動的,覺得自己馬上要獨立了。”直到發出去的十幾份簡歷石沉大海,她才意識到求職不易。農歷春節之后,有相關新媒體運營的崗位給她發來了面試邀請,但是面試結果讓她很失望,“工資和期望相差太遠。”如今,段紫琳開始考慮是否參加明年的研究生考試,“既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接著讀書吧,還能做一個有效緩沖。”
    C合理規劃學習和職業生涯很重要考研持續升溫的原因有哪些?山西晚報記者調查發現,既有學生自身對提升個人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的需求,也有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不斷增長的需求,伴隨著高等教育普及,考研成了一道新的社會競爭和篩選門檻。
    太原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焦小利分析出現“考研熱”的原因時,客觀地指出:“工作競爭激烈、工作不好找只是表層原因。深層原因是大學生不想面對就業帶來的壓力,不想適應社會,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或是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感興趣,使考研成為一部分大學生逃避就業的‘避風港’。”
    同時,從眾心理的存在也是重要原因。除了逃避就業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考研群體屬于受到群體壓力而跟從群體選擇的一種社會心理,這種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給學生們帶來一種安全感。還有很多大學生在大四時既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對未來也沒有更好的安排,看到周圍同學考研,為了讓自己顯得不是無所事事,于是選擇了隨大流——考研,“其實有的大學生并不適合考研,白白浪費幾年的時間。”焦小利說。
    針對大四學生對未來呈現的迷茫狀態,焦小利認為,從學校層面來看,大一新生一進校,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開啟生涯導航指導,太原師范學院目前已開設相關課程引導大一新生深入思考學業和職業發展,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合理規劃大學生涯,正確定位人生航向。同時,引領大二、大三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幫助他們做好求職擇業的心理、能力和專業準備;幫助大四學生做好認知、迎接、開創未來的心理和能力準備。
    其實從工作方面來說,大學生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渠道非常多,考公、考事業編、考三支一崗、參加西部計劃、當兵入伍、求職私企國企等。所謂的崗位不匹配,其實是社會需要學生,學生不符合社會就業要求而無法就業。社會就業要求全素質人才,焦小利拿音樂生舉例,學生不僅要會吹拉彈唱,還要會講課、會管理,現代工作崗位需要的是多類型并行的人才,多專多能,并不是專精一門的人才,加上現在一些大學生“眼高手低”,造成就業“難”的現象。
    另外,焦小利表示很多大學生盲目跟風考研,跟家長對孩子的盲目支持和寵溺有關。考研大軍里不乏有真正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是有清晰的學術目標而去參加的考研。但考研不是人人都適合,所以家長們也不能盲目支持孩子考研。有的學生是自己不想考研,被家長軟磨硬泡才選擇考研,所以常常會出現考了幾次也考不上的情況,白白浪費了時間、金錢,還錯過了應屆生就業的大好時機。
    雙減政策實施之后,教培機構為了尋找新的業務收入來源,紛紛瞄準考研培訓業務,市場一片火熱,也導致了一部分學生被亂象吸引選擇考研。焦小利表示,曾遇到過一些大學生,在大一時被培訓機構套牢,提前交了三四萬元的費用,在大三、大四時不得不選擇考研。“很多教育機構門檻很低,一些學歷不高、經驗不夠的老師,打著考研名師的幌子招攬學生。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希望可以通過學校、社會的有效舉措讓學生不去花冤枉錢,對自己的大學和職業生涯有清晰的認知,提前做好規劃,給自己創造一個適合自己的美好未來。”焦小利說道。
    

山西晚報記者 李婕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