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正文

產品創新不是“無本之木”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機構競相布局“雙碳”賽道

實現“雙碳”目標,離不開金融體系的強力支撐。作為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有力抓手,綠色金融已成為助力國家和地區綠色發展的重要工具,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將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這一綠色金融“試驗場”,金融機構如何以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如何再上一層樓?如何利用碳市場更好地服務廣東綠色轉型?南方日報記者走訪粵港澳大灣區多地對話專家學者、金融機構負責人、政府部門負責人尋找答案。

綠色金融不是“磚頭金融”

金融機構須加強能力建設

今年,陽江市南方兄弟實業有限公司以光伏發電項目財政性應補貼未到賬資金為質押,獲得陽江當地工商銀行300萬元貸款授信,這標志著廣東省光伏發電行業首筆可再生能源補貼確權貸款正式落地。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金融業掀起了一股“逐浪”綠色金融的熱潮,銀行、保險、基金、信托、融資租賃等金融機構競相追逐,布局百萬億級“雙碳”賽道。

面向未來,廣東金融機構如何以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在不少專家看來,要避免流于表面的“運動式減碳”,提高對于“雙碳”目標的認知是第一步。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直言,隨著實現“雙碳”目標的路線圖日漸清晰,盡早向綠色轉型的金融機構將在“雙碳”賽道上贏得更多主動權,“綠色發展”概念正逐步轉化為金融機構成長的內生動力。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銀行等金融機構將綠色金融發展納入頂層設計。例如,工商銀行成立綠色金融委員會,加強對綠色金融工作的統籌領導;廣發銀行制定《廣發銀行金融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平安銀行成立由行長掛帥的綠色金融辦公室,并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

然而,方興未艾的綠色金融其實是專業性極強的業務門類,這就意味著除了頂層設計,金融機構還需“修煉”專業研究能力和綜合金融服務能力。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金融服務綠色發展的邏輯“與基建、房地產投資完全不同”,每一種綠色項目需要的融資模式都不一樣,金融機構不能拿同一個“模子”套在不同的綠色項目上。

“打鐵還需自身硬,金融機構首先必須進行自身能力建設。”能力建設歸根結底是“人”的能力建設,王遙建議,各地、各金融機構在培養綠色金融人才時應有系統性規劃,形成綠色金融人才梯隊。

產品創新不是“無本之木”

應根植灣區因地制宜

今年,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陽智能”)在澳門債券市場成功發行2億美元3年期綠色債券——這是澳門債券市場發行的首筆非金融企業綠色債券,也是內地企業在澳門債券市場發行的首筆民營企業債券。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與創新的縮影。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碳金融等領域皆有突破——創新推出“排污權質押融資”等綠色信貸產品;在香港、澳門兩地同時掛牌發行粵港澳大灣區首只雙幣種國際綠色債券;大力推廣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光伏日照指數保險等產品;創新推出“CCER抵押”等融資模式……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綠色金融發展成為亮點之一。在魯政委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綠色金融應首先著眼于本地綠色產業的發展。“綠色金融不能只是‘在金融言金融’,它是生長在綠色產業上的花朵。脫離了綠色產業,綠色金融就是‘無本之木’。”

廣發銀行公司銀行部副總經理田衛來也持類似觀點:“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需積極圍繞城市特色及綠色金融功能定位,因地制宜、錯位發展綠色金融產品及服務。”

田衛來舉例說,在廣州、深圳,可推進綠色綜合服務方案、碳排放、綠色科技金融等創新產品服務;對佛山、東莞、江門、中山等地,則可圍繞產業升級、綠色制造,探索綠色產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等創新產品;對珠海、肇慶、惠州等地,可圍繞生態環保,創新環境權益質押類、生態維護類綠色產品。

記者調研發現,企業對綠色產品及服務創新的需求正與日俱增。不止一位企業主向記者表示,希望有更便利的條件、更優質的服務、更優惠的價格,獲取更豐富的綠色金融產品。

平安銀行綠色金融事業部總裁朱育強認為,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這一“試驗場”,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有了更廣闊的天地。朱育強設想,未來或可構建內地碳市場與境外市場的聯通機制,并開展碳排放交易外匯試點;同時推動“綠色債券通”“綠色理財通”“綠色保險通”綠色金融互聯互通機制落地。

地方碳市場仍可服務節能減排

碳期貨市場未來可期

“去年企業碳排放380多萬噸,相比2016年減排了100多萬噸。”東莞玖龍紙業(控股)有限公司體系專員徐偉偉算了一筆賬:“我們將剩余的碳配額出售,可以將獲得的資金繼續投入碳減排項目。”

與玖龍紙業一樣通過碳市場獲益的企業不少——廣東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10年以來,超80%的控排企業實施節能減碳技術改造,鋼鐵、石化、電力、水泥、航空、造紙六大行業單位產品碳排放量均實現大幅下降。

今年7月16日,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廣東碳交易市場站在了發展的十字路口:如何向錯位發展轉變,繼續為服務廣東綠色轉型探索新的經驗和模式?

王遙認為,目前全國碳市場無法覆蓋各個地方和平臺的需求,“對沒有劃到全國碳市場的碳交易,廣東可以在地方上推動和完善,充分利用好碳交易這個工具,讓現貨市場在減排中發揮重要作用”。

事實也是如此。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就表示:“將考慮降低門檻,將更多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納入碳交易市場,進一步擴大廣東碳市場行業。”

廣州期貨交易所成立后,廣東利用碳金融工具服務綠色轉型又多了一層想象空間。近日,廣州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曹子海公開表示,廣期所將推動碳排放權期貨研發上市,更好服務“雙碳”目標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另一個新的歷史機遇也正向廣東碳市場走來。廣東“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深化碳交易試點,積極推動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為國家“雙碳”目標和全國碳市場深化發展提供灣區經驗。

廣東是否準備好了?對此,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孟萌表示:“廣東碳市場在國際上形成了較強的影響力。”全球碳市場正向多樣化、多邊溝通方向發展。“特別是在歐美碳邊境貿易稅的壓力之下,我國該如何應對,廣東完全有基礎做一些前瞻性的探索。”

孟萌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可在碳市場制度、機制、產品互通上進行探索,“希望能夠在兩種社會制度、三個關稅區的范圍內,為未來對接國際上碳相關的要求、標準等做出更好示范”。

樣本觀察

創新“綠色碳鏈通”

實現“一箭雙雕”

11月11日,全國首筆“綠色碳鏈通”業務在TCL科技財務公司成功落地,這是廣東依托“企業碳賬戶”+“供應鏈金融”創新推出的融資業務。

飲得“頭啖湯”的惠州市普安電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辦成這筆業務,按年化利率計算,可為我們降低1個多百分點貼現成本。”

記者了解到,“綠色碳鏈通”業務以供應鏈票據為載體,基于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關于企業碳排放的評價反饋,通過簡單匯串聯核心企業和供應商,由TCL科技集團財務公司為企業提供差異化、低成本的資金支持,以推動企業綠色低碳轉型。

仔細剖析“綠色碳鏈通”業務不難發現,它不僅能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而且可以促使中小企業加大綠色低碳轉型投資力度、著力推動脫碳減排,可謂“一箭雙雕”。

一方面,“綠色碳鏈通”開創性地將供應鏈中企業的碳排放情況嵌入到核心企業對上下游企業的管理和評價中,并由金融機構針對不同碳強度的上下游企業,匹配差別化優惠利率的融資支持,有助于最大化發揮核心企業激勵和帶動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脫碳減排的作用。

另一方面,權威第三方評估認證機構對企業進行碳評價,相當于在傳統的抵質押擔保品“硬信息”之外,進一步為金融機構提供了透視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軟信息”,有效地解決了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助力供應鏈上中小企業獲得更多低成本綠色信貸支持。

這是廣東貫徹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的一次行動實踐,再次證明綠色金融創新將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也為吸引更多金融資源、社會資金支持綠色轉型打造了“廣東樣本”。(記者唐柳雯張子俊 劉倩陳穎王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