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被低估的河南,正閃耀的科創星火》刷屏網絡 記者對話文章作者之一張一甲

河南科創的“引擎”之一——中原龍子湖智慧島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宋亞猛/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張恒 實習生 郭淮濱

近日,一篇《被低估的河南,正閃耀的科創星火》刷屏網絡。文章認為,河南省是遠被低估的省份,河南的科技產業像當年的國棉廠和亞細亞一樣,產生了“向心力”。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對話文章作者之一、長期觀察中國科技產業的張一甲,探討她對河南及河南科技產業的思考。

我也是河南人,希望有機會為家鄉作貢獻

頂端新聞:為什么關注這個話題,尤其是河南的科創發展?

張一甲:作為科技產業智庫,我們一直關注中國的科技產業發展,包括各個科技重鎮,各區域對科技的需求和產業發展情況。

關注河南我覺得比較自然,我們看到河南在科技領域,無論是在招商引資,各種政策、產業園投資等方面的聲音不斷。我也是河南人,希望有機會能為家鄉作一些貢獻。我們最近也在和河南的公司合作,在互相了解的過程中,有了這種雙向奔赴。

頂端新聞:在此之前,有沒有特意觀察河南的科創發展?

張一甲:之前比較碎片化,在網絡上看到的體系化內容其實不多。為了做這篇文章,我們做了大量采訪,在河南組建了內容團隊,陳楊、王博都付出很多。主要是圍繞重點產業,進行實地采訪,研究和整理歷史素材等。

我們看到,這幾年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來到河南,包括創業、設立分支機構等,這是新的產業動向。

頂端新聞:文章中提到“河南被低估”了,如何得出這個結論?

張一甲:人們談到河南,第一印象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老家河南,河南的歷史文化傳統深厚。提到高精尖、現代化,提到科技,很多時候大家可能想不到河南。我覺得其中存在慣性思維,甚至帶有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沒有來過河南,沒有來過鄭州,可能感受不到河南有非常多的機會。9月5日,我把很多朋友帶到河南,大家的印象和感覺都不錯,認為比想象中的河南更現代化,更有科技感。

所以我們說“被低估的河南”,是經過大量研究之后得出的結論。我覺得河南確實需要通過信息呈現來減少這種信息差、認知差,讓大家看到河南是經濟大省、工業大省,并且很多產業發展得非常好。

科技產業的大多數還是要回歸民生

頂端新聞:正如你提到,無論是早期的亞細亞商業創新,裝備制造、汽車制造、新材料三大領域全國領先的工業創新,還是最近的《唐宮夜宴》等文化創新,這種創新精神基因一直未曾中斷。如何理解這種中原土地上的創新基因?是否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種韌性和精神?

張一甲:我覺得創新是一種品質,是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驅動的產物,是去做一些事情改變現狀。過去人們總認為,創新就是靈光一閃,或者設計一個顛覆式的模式,突然打造出完全讓人意想不到的產物。

但是我認為,科技產業是融合概念,它一定是需要有技術,然后有場景、有產業,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需求。甚至可以說,科技產業的大多數還是要回歸民生,回歸到衣食住行相關的場景當中。真正有生命力的創新,一定會開花結果,變成千行百業的生活、工作、生產的一部分。

從科技產業的發展趨勢看,經歷了求新、求概念、求顛覆,到求實。科技產業發展正走向深水區。原來大家認為創新是一朵朵浪花,到深海里才有珍珠,所以去清華北大等人才策源地尋找創新。后來人們發現,創新到最后是要開花結果的,需要承載科技創新的土壤,需要到離需求更近的地方。

比如汽車領域的創新,一定是靠近主機廠,靠近汽車的產業鏈。制造的創新,一定是靠近工業,靠近廠房,靠近工業的產線。所以,創新由靠近科研的搖籃,發展為靠近產業的需求側。這也是大的產業周期規律。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