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河南,正閃耀的科創星火》全文,掃碼閱讀吧
(資料圖片)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張恒 實習生 郭淮濱
不少河南科技產業的企業家及投資人認為,河南當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宣傳問題”。
“河南很多領域很厲害,只是大家缺少了解。”張一甲說,河南應該向市場傳遞更多正向信息,讓人們看到河南有很多好機會。
一代人的努力能改變一座城的風貌
頂端新聞:近幾年,豫商、豫才回歸,頭部科技企業和研發機構入駐,河南已經有了科技“向心力”。像是一種趨勢,也像是一種力量。如何看待這種“向心力”對河南的意義?
張一甲: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比如合肥,最近誕生了很多人工智能、量子等類的公司,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公司和人才。但是你要回溯,可能就是過去10年之內的事。一代人就可以成就一座城市或一個區域。
關鍵的選擇做對了,就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崛起。很多人工智能、半導體、新能源汽車公司是過去5到10年成立的。他們選擇了那里,然后形成一個有力量的產業集群,一起發展壯大,其實就是一代人的努力,可能就改變一座城市的風貌。
所以說科技的“向心力”,一方面是客觀的產業發展周期,技術需要尋找需求的土壤;另外一方面也依賴“事在人為”的主觀選擇。
頂端新聞:你傳遞出一個觀點,雖然河南的高校和頭部科技企業還存在不足,但也有吸引科技人才的優勢。你認為有哪些?
張一甲:河南確實存在不足,但正如剛才說的,科技需要靠近產業和需求。科技發展需要產業鏈、產業集群,需要整個串珠成鏈,上下游擰成一股勁。其中涉及政策、產學研、資本、現代服務業、地方政府等方方面面的合力。
從這個角度來講,河南的優勢很多。首先是人口,人多意味著需求多,也有勞動力優勢。其次,有些產業過去沒來得及布局和發展,留下很多儲備空間。比如說我們有土地,有廠房,有一些資本積累。比如鄭州綜合GDP很高,有實力拋出橄欖枝,把一些高精尖的東西帶回來。我們有很多長板,接下來可能通過揚長避短的舉措,把最契合河南發展的產業重點發展起來。
建議持續發聲,消除“認知差”
頂端新聞:你近期訪問了多位關注河南科技產業的企業家及投資人,在問及“河南當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很多人的回答是“宣傳問題”。具體來說,這些觀察者以及你有哪些感觸?
張一甲:河南很多領域很厲害,只是大家缺少了解。比如2022年鄭州GDP全國排名第16位,比西安、合肥都靠前。另外可能因為歷史原因,很多資源沒看到河南的發展,沒有選擇來到河南。
我覺得河南應該向市場傳遞更多正向信息,讓人們看到河南有很多好機會,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視,市場需求也非常大。這樣無論是科技人才、企業還是資本都愿意參與到河南建設中。
科技發展需要多方資源、資本和技術的對接,需要傳遞信心。這種軟實力和硬實力相結合,更有利于健康發展的生態。
頂端新聞:在對外宣傳上,有哪些省份值得河南借鑒學習?
張一甲:我們深入跟進過蘇州的科技產業發展,他們會有一些鮮明的概念打出去,比如“你永遠可以相信蘇州”,類似鼓勵大家可以“拎包入住”的概念等,會傳遞出友好的信息,破除一些信息不對稱,讓大家更安心、放心,更有信心地參與到地方發展中。
對河南來說也一樣。科技也是有血有肉的,不全是看不懂的學術論文或代碼。從地域宣傳的角度說,應該把科技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點。科技就是讓產業提質降本,在有限的資源下改善生產關系。用全新的生產要素帶來新的變化,最終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其實它是一個很好理解的東西,只要我們把它呈現出來。北京就有很多科技媒體、智庫、第三方機構等,河南就相對較少,需要填補空白。
頂端新聞:關于河南的“城市形象宣傳”“政策宣傳”等方面,你有哪些建議?
張一甲:我覺得是通過不斷行動去積累效應,形成更大的影響力。因為科技行業是多方決策、合作的生態,需要技術持有方、產業需求方、資本方、政府、園區、大的互聯網企業,還有研究院、研究所等多方角色的聯動。所以把聲音發出來,把信息呈現出來,變得非常重要。
在外的河南人都愿意回報家鄉,只是大家需要尋找到合適的契機。在北京、廣州、上海有很多河南籍的創業者、企業家、投資人朋友,當我們把關于河南科技產業的聲音發出來時,大家可能會產生自己的想法,愿意來看一看,尋找合作機會,這時候就會形成合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