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曉波
7月25日,民權縣花園鄉劉莊村,種糧大戶韓世權的800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田里,玉米長到了1米多高。
(資料圖片)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立足于擴大豆,實現“玉米基本不減產,多收一季豆”的目的,今年我省復合種植面積已增加到150萬畝。
“去年是復合種植第一年,我種了2行玉米4行大豆,由于沒有合適的收割機械,只能等收完大豆才能收玉米,恰趕上了陰雨天……”今年,韓世權改成了4行玉米4行大豆的種植模式,玉米和大豆的行距與收割機割幅相符,“哪個先熟就先收哪個”。
4行玉米種植也有學問。韓世權介紹,立足于提高玉米單產,改變以往等行距60厘米寬的種植模式,采用寬窄行,即兩邊兩個窄行40厘米,中間寬行80厘米。
這樣做有啥好處?民權縣農技推廣站站長吳紅展給記者進行了科普。“復合種植田要實現玉米基本不減產,必須得擴大種植密度,縮小株距,并采用寬窄行保證每行玉米都處在邊行,增加通風透光性,增強光合作用,利用邊行優勢增加單產。”吳紅展說。
“玉米葉片發黃是咋回事,是不是有啥病害?”聽說省里的專家來了,韓世權連忙把專家請到了玉米地里。
“這是前幾天下雨雨水不能及時排出造成的,補施點硫酸亞鐵就可以了。玉米是個大肚漢,需水需肥量大,傳統的大水漫灌容易造成水肥流失。”省農科院專家趙霞給韓世權支招,可以嘗試密植滴灌技術,在地里鋪設滴灌帶,將“一炮轟”及前重后輕的施肥方式改為根據養分需要在不同生育時期分4次滴灌施肥,每畝地可增產10%—20%。
作為我省第三大秋糧作物,今年我省大豆種植面積570萬畝以上,大豆單產如何提升?
睢縣西陵寺鎮堿廠村,種糧大戶李越的400畝大豆正處在開花期。
“你這大豆植株長得高高低低,播種基礎有待提高呀。”一走進地里,省秋糧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專家指導組第十三組組長、省農科院大豆專家盧為國就看出了問題。
李越坦言,自己是用改良的玉米播種機播種的大豆,有缺苗斷壟現象,后期人工補種才導致高高低低。
“大豆單產提升是個系統工程,播種是關鍵,今年夏種時墑情適宜有助于出苗,如果碰上干旱情況,能不能出苗都不好說。”盧為國說,由于沒有專門的大豆播種機械,大豆單產提升首先得闖過播種這道難關。
在盧為國看來,我省大豆面積還不足玉米面積的十分之一,導致很多農機廠家不愿意在大豆播種機研發上投入更多資源。他建議,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對大豆播種機械的研發投入,農機購置補貼也應加大大豆播種機械的補貼力度。
“大豆揚花期是防病防蟲的關鍵期,不需要大水漫灌,可以采用噴灌或滴灌方式,把水溶肥、殺菌劑、殺蟲劑混合到水里噴施。”臨走時,盧為國叮囑李越,殺蟲要提早預防、一噴多施。
今年夏糧受到影響,為保證全年糧食產量穩定,秋糧單產提升是關鍵。目前,我省派出18個秋糧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專家指導組分包17個省轄市和濟源示范區,專家和基層農技人員將走進田間地頭,為秋糧把脈問診。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