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位于濮陽市范縣楊集鄉的帥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共流轉土地1.3萬畝、托管附近村民農田1.9萬畝,可謂當地數一數二的現代農業園區。6月8日,我們來到這里,遠眺麥浪滾滾、遍地金黃,但緊挨合作社大門的一小片麥田卻長勢稀疏,讓人不解。
“門口這幾畝田是特意留的。”合作社負責人王帥說,那片田跟其他田用的是同樣的麥種,卻不改良土壤、不加耕作技術,“周邊鄉親們來參觀學習,一眼就能看出‘弱苗’和‘壯苗’的區別。”
范縣農民對“壯苗”的追求,源自對這片土地的希冀。“我們范縣地處黃河中下游,因為地勢低、地下水位淺,形成了不少鹽堿化的背河洼地。”范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李大華說,多年來,縣里通過農田水利、引黃灌溉、壓堿洗堿、土壤深松、增施有機肥、規模化種植等一系列措施,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把原來的劣勢變成了優勢。
土壤改良后,該縣進一步推廣提高耕作技術,助力增產增收。“用耩播代替撒播,是我們為鄉親們示范推廣的一項技術。”王帥說的耩播,指用機器將肥料、麥種同時播種的方式,相比村民們常用的人工撒播,麥種用量更少,更利于后期施用水肥,最終的產量也更高,“每畝地耩播用種24斤到26斤,比撒播的每畝40斤節約不少。”
培育更優品種也是措施之一。在帥豐合作社,有一片麥田呈網格狀分布,網格中的麥苗高低不一、濃密不一,標牌也各有不同。“這些都是小麥新品種,在它們大規模進入范縣之前,將在這里進行三年的試驗審定。”李大華說,測產量、測抗倒伏、測抗病性,測哪個品種更適合范縣土壤“體質”,品種越來越好,老百姓的收成才越有盼頭。
(本報記者 逯彥萃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曉靜 記述)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