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在河南省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中,榮獲木工(國賽精選)項目金牌。
(相關資料圖)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宋聰俐 通訊員 李爽 文圖
木工是中國傳承千年的技藝。如今,在機械化大工業生產時代,木工行業也在使用工具和器械設備的革新中,不斷涌現出技藝高超的當代“魯班”,其中不乏00后的身影。在河南省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中,來自鄭州工業技師學院的00后小伙兒王銀脫穎而出,榮獲木工(國賽精選)項目金牌。
王銀告訴大河報·豫視頻記者,本次比賽要求選手使用現場提供的材料和設備,根據圖紙在15個小時的賽程中,獨立完成“中原福塔”的模型制作,有些精度誤差甚至要求在0.2毫米左右,不僅考驗選手鋸、刨、鑿等基本功的扎實程度,也是對選手體力和效率的挑戰。
一心專一藝,艱苦訓練打造扎實基本功
王銀上學時讀的是建筑專業,因為對木藝感興趣,便加入了學校的木藝社,在社團活動中感受中國傳統木工手藝的魅力。
2017年,王銀來到鄭州工業技師學院。“我剛開始對參加比賽沒什么興趣,但看到同為00后的同伴代表國家去比賽并拿獎,才發現原來有一技之長不僅是立身之本,還能為國爭光。”從那時起,王銀也開始了刻苦學習,虛心向技術骨干求教,訓練起來也更加勤奮努力,以“不返工”的高標準要求自己,每天癡迷鉆研木工技藝。
經過多次木工競賽班選拔考核,王銀如愿加入木工競賽班,開始了系統化訓練。第一步就是先把木工三項基本功“鋸、刨、鑿”練扎實,打好基礎,再慢慢攻克難點。“基本功練習非常枯燥,一個簡單的動作需要重復上千次、上萬次才會扎實,手上磨起水泡都是稀松平常。”王銀告訴記者。
為了快速提升自己,王銀開始了一周六天、一天13小時的訓練,還常常加練,在訓練期間雙手磨起的水泡,最后都結成了厚厚的繭子。訓練的枯燥和辛苦讓王銀一度想轉行,但教練不斷開導和鼓勵,并帶他見識中國傳統木工雕刻、版畫、大漆畫板的藝術和魅力,讓他看到了木工更廣闊的世界。“每份工作都有優缺點,一開始是因為興趣選擇了木工,雖然遇到了瓶頸,但一想到初心,感覺還是要耐得住寂寞,這樣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一步一個腳印,為沖擊國賽努力
2018年,王銀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木工項目河南省選拔賽中,以一分之差輸給了師兄,無緣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國賽選拔賽,但他并沒有放棄。因成績突出,表現優異,鄭州工業技師學院將其留校任教,除了擔任學校木工競賽項目教練及雛鷹班班主任,他還經常代表學校參加國家及省市級各類競賽,曾獲得“手工木工技師”、全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世賽)木工項目優勝獎等榮譽,并被聘為鄭州職業教育和評價協會職教專家。
在4月25日至28日舉辦的河南省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中,王銀一舉奪魁,斬獲金牌,并拿到了參加2023年全國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的入場券。“最重要的還是要放平心態,保持謙虛的態度,無論什么比賽都是臥虎藏龍,希望自己能更加努力,真誠做人、踏實做事,在國賽中也能取得優異成績,為河南爭光。”
幾年來,王銀的訓練過程雖充滿艱辛,但他總能苦中作樂,如今作為河南省木工項目領域最年輕的專家,他立志培養更多的優秀木工,為傳統木工行業作出更多貢獻,向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和人們的傳統認知不同,如今的木工行業已經有了更多現代化的機械裝備加入,臟亂差已經是過去,現在的木工行業,對從業人員的綜合技能要求很高。”王銀告訴記者,識圖、放樣、返線、精準切割、組裝、表面處理等關鍵技能都只是基本功,現在的木工行業,不僅要學會在電腦上設計圖紙、熟練操作數控裝備,還要學會產品打樣、銷售等等,“比如設計家具,就要懂得人體工程學,如今的木工不僅是體力活,更關鍵的是腦力。”
王銀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改變大眾對木工行業的認知,吸引更多青年人學習和傳承這門傳承千年的手藝,讓木工行業與時俱進,不斷煥發勃勃生機。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