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周曉荷
4月25日,在位于洛陽邙山腳下的洛陽古墓博物館(河南古代壁畫館)壁畫修復室,身披白大褂的壁畫修復師們正伏在案前,修復著一塊塊“傷痕累累”的古畫,他們被稱為“文物醫生”,楊蕊就是其中一位。
楊蕊主要負責古代壁畫揭取、修復、保護、研究及陳展。只見她右手持手術刀,清理壁畫上的泥土等覆蓋物;左手拿著棉簽,輕輕滾動擦拭,如此反復三五分鐘,才清理掉一塊燕麥片大小的泥垢,“最要小心的是顏色、線條集中的地方,可能是眉眼手等關鍵部位、稀有顏色,一定不能有絲毫損傷?!?/p>
環顧壁畫修復室,無影燈從天花板垂下,臺面上的壁畫旁擺放著手術刀、尖頭鑷、脫脂棉等“醫療用品”;桌邊還有顏料、畫筆、扁鏟等?!耙粋€合格的壁畫修復師得身懷‘十八般武藝’?!睏钊镄Φ溃诋嬓迯桶ń胰 ⑶謇?、修復等數十道工序,清理去除污染物得有化學知識,拼接碎片得像醫生一樣細致,和制加固材料時要當好泥瓦工,補色、添色又需要畫師的藝術修養……
日復一日伏案工作,許多壁畫修復師患上了眼睛、頸椎等方面的疾病,而更辛苦的工作是在野外。有一年夏天,楊蕊和同事去宜陽揭取一幅宋代壁畫,“墓地在一片玉米地里,密不透風又低矮潮濕,現場足有50多攝氏度?!睏钊锘貞浾f,當時大家汗如雨下,戴著的橡膠手套都能倒出水來……
“壁畫是一種反映社會時代風貌的繪畫藝術。修復的過程充滿驚喜。”楊蕊講述,有一次當她和同事把在洛陽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墓出土的一幅滿是土垢的壁畫清理完成時,發現畫面上竟是一個胡人牽著駱駝,駱駝上馱著一卷卷絲綢。這幅壁畫,也是洛陽是絲綢之路起點的例證之一。
20多年來,楊蕊堅持在保護修復一線,成功揭取、修復關林唐代、北宋富弼、深圳茅山公書塾等兩漢、唐宋、明清等朝代40余座古墓的壁畫,修復面積達幾百平方米,今年,她獲得了省五一勞動獎章。
最近這段時間,博物館迎來了一批批游客,日接待量最高達1.3萬人次。在楊蕊和同事們的努力下,一幅幅曾不見天日的壁畫不僅“活”了起來,還“火”了起來。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