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河網訊 一把木制理發椅,一個臉盆,幾壺溫水瓶,一位精神矍鑠的白發老人,這些構成了理發店的全部模樣。在禹州市古城鎮鐘樓村,有這樣一家沒有招牌的理發店,小店開在自家院子里,老板叫田水彥,是一位有著65年黨齡的老黨員,也是店里唯一的理發師。在這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內只有一個項目,三元理發,卻吸引著或近或遠、或老或少的周邊民眾。作為其中不變的風景,田水彥在這里已堅守了近60年。
1937年出生的田水彥如今已是86歲高齡,他十幾歲時便跟著師父挑著理發挑子走街串巷為村民們理發,師父經常教導他:鄉里鄉親的都不富裕,咱寧可少掙點,也不能掙昧心錢。在師父的諄諄教誨下,他一干就是60年,這60年來,推刀、剪子、磨石、磨刀布等理發工具不知換了多少,但他謹遵師父的教誨,理發的價格從最初的兩角、五角、一元,一直到1997年的三元就定格下來,至今26年從未漲價。
從月余孩童到九旬老人,田水彥的“三元理發店”迎來送往著或幼或老的顧客,在他近十年的記憶里,他看著小顧客從最初坐著小板凳剪發到后來像大人一樣坐上木制理發椅,更是看著新顧客從生疏變成近十年的“老伙計”,這間理發店不僅在陪伴著顧客變老,更在注視著孩子們長大。“我不圖賺錢,現在年齡大了,就想每天有人來陪我說說話。”田水彥說。
田成志是鐘樓村5組的村民,已經來這兒理發30年了。說起田水彥的手藝,他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贊:“不管是毛寸、板寸、圓寸,還是平頭、分頭,到了他這里都是小菜一碟。”
田水彥不僅在理發店里只收鄉親們三元錢,還堅持上門為村內的殘疾人、困難戶、孤寡老人義務理發,很多時候還是免費服務,他說:“對生活困難的人,三元錢也是錢,我少掙一點,他就會省一點,鄉親之間需要互相幫襯。”
“我文化水平不高,只是個理發匠,但我記得當初的入黨誓詞是為人民服務,就想出點力,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讓鄉親們不出門就能理個便宜發,只要我自己還能動,就會一直堅持干下去。”老黨員田水彥平靜地說。(冀凱 孫碧佳/文圖)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