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天天報資訊】“葫蘆書記”送寶記

□本報記者 韓春光 本報通訊員 古國凡

金秋九月,走進襄城縣湛北鄉(xiāng)南田莊村駐村第一書記試驗田,只見陽光映照下的葫蘆藤上,一個個又大又圓的葫蘆在秋風吹拂下,來回晃動,如同蕩秋千的頑童。


(相關資料圖)

“裴書記,今年你幫俺種的葫蘆,估計每畝采收240個,1畝收入2萬多元沒問題。”正在葫蘆園的許金龍,一邊為采收的葫蘆打皮,一邊將葫蘆掛到鐵架上晾曬,難掩豐收的喜悅。許金龍所說的裴書記,是2017年從許昌廣播電視臺派駐到南田莊村的第一書記裴強,村民都親切地叫他“葫蘆書記”。

提起“葫蘆書記”,得從2020年冬天說起。當時全村脫貧后,裴強又面臨新挑戰(zhàn):農民怎樣致富?鄉(xiāng)村怎樣振興?一連串的問題讓他日思夜想,反復琢磨。

一天晚上,裴強到市區(qū)一家古玩店參觀,古玩店老板談起葫蘆滔滔不絕。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裴強發(fā)現(xiàn)文玩葫蘆種植是一個產量穩(wěn)定、附加值高的特色產業(yè)。

裴強馬上有了主意。回村第3天,他就和村干部、致富帶頭人到長葛參觀葫蘆種植,赴山東聊城考察葫蘆加工,順藤摸瓜,很快摸清了文玩葫蘆種植加工銷售的“命門”。

經(jīng)過與村干部商議,裴強決定帶領群眾種葫蘆。消息一出,村民議論紛紛:“想種葫蘆,他葫蘆里到底賣的啥藥,誰也不知道。”“以前沒種過,風險確實大。成了是他的政績,賠了他拍屁股走人,不敢輕易種!”

面對群眾的顧慮,裴強敲開返鄉(xiāng)村民許金龍的門。“我想在你責任田里試種葫蘆,投入是我的,賠了是我的,賺錢是你的,你看咋樣?”許金龍一盤算:“這好事去哪兒找,就在俺地里種吧!”

2021年春節(jié)剛過,裴強自費從外地購進3000多元葫蘆種子,和許金龍一道,在暖房里培育葫蘆苗。由于經(jīng)驗不足,第一次育苗失敗。

但他沒灰心,立即又自費購買3000元葫蘆種子,精心培育,半個月后種子終于出苗,裴強松了口氣,許金龍臉上也露出笑容。

在葫蘆的育苗、移栽、管理中,裴強像管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為葫蘆澆水、施肥、打杈、搭架。當葫蘆享受充足陽光、豐沛雨水和肥沃養(yǎng)料時,去年夏秋,連續(xù)3場暴雨使葫蘆大棚全部倒塌。

看著滿園葫蘆泡在水中,許金龍大聲痛哭:“這可咋辦?”“趕緊生產自救,排水、搭架、扶葫蘆!”裴強堅定地說。

幾天后,滿地葫蘆又一個個爬上了藤架。去年,在許金龍地里試種的4畝葫蘆,大災之年依然收入3萬多元。許金龍逢人便說:“這都多虧了裴書記!”

今年,裴強又自籌資金,在許金龍的試驗田擴種6畝“八寶”“蓮花頭”“大亞腰”“螞蟻肚”等葫蘆品種。經(jīng)過精心管理,葫蘆喜獲豐收。為了讓村民看到葫蘆的市場價值,裴強著手研究起文玩葫蘆加工。他閱讀大量古典文學著作,從中找尋葫蘆文化的根源。由于裴強肯拜師求教,上網(wǎng)學習,他的文玩葫蘆加工技藝不斷攀升。

經(jīng)過加工,一個個酒葫蘆、車掛葫蘆、手盤葫蘆工藝品,不斷從他手上誕生,在此基礎上,他又自學墨刻葫蘆、篆刻葫蘆、鏤空葫蘆等葫蘆工藝,并把葫蘆工藝免費教給村民。

如今,被賦予“文化色彩”的葫蘆,成了網(wǎng)上銷售的搶手貨,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對葫蘆產生濃厚興趣,時不時到葫蘆地學習取經(jīng)。

裴強還聯(lián)系山東葫蘆工藝文化公司,并與其簽訂產品包銷合作意向,解決了文玩葫蘆銷售的后顧之憂,給村民們來年擴大種植吃下“定心丸”。

湛北鄉(xiāng)黨委書記張永濤說:“裴強通過駐村第一書記試驗田,成功選準文玩葫蘆種植這一特色農業(yè)項目,在鄉(xiāng)村振興中起到了創(chuàng)新示范引領作用。”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yè)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fā)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