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曹萍
在位于濟源的河南大學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試基地的車間里,經常能看到一位頭發有些花白的老者,跟大家一起調試設備、討論實驗,他就是河南大學教授張治軍,也是這個基地的建造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濕法混煉天然橡膠項目年底就要投入生產,還有金屬納米材料等幾個項目在緊鑼密鼓地推進產業化,都是河大自主研發的技術。”9月13日,張治軍興奮地告訴記者。
張治軍喜歡待在基地,對基地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充滿了深厚的感情,這里是他近二十年心血的結晶。
愚公移山,敢為人先。2003年,時任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的張治軍,為了搭建橋梁推動實驗室里的納米材料科研成果轉化成可工業化生產的工程應用技術,他毅然卸任,帶領團隊回到自己的老家濟源,“白手起家”,在一片玉米地上開始建設河南大學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試基地。
“夏天熱得光著膀子干活,冬天冷得連水帶盆凍得結結實實,沒地兒吃飯就頓頓方便面,瓦工、泥工啥都干過。”張治軍記憶中的那段歲月,雖然艱苦卻也激情澎湃。
河南大學宣傳部部長王明欽回想當年說,同事們去濟源看張治軍,都是給他帶方便面。多年后,基地的條件已經非常完善,王明欽去濟源看望張治軍時又帶了一箱方便面,兩人相視一笑,往事歷歷在目。
十九個春夏秋冬,當年的玉米地上逐步建成了國內先進的納米材料小試實驗、中試實驗、工程驗證集成創新實驗平臺,“從基礎研究到技術開發到產業化”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形成,打通了納米材料從科學研究向工程技術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張治軍說,我們不僅把技術交給企業,還培養一大批技術工人,實現知識性人才技術化、技術性人才專家化、實驗室技術工程化、工程化技術產業化。
目前,中試基地擁有的80多項授權專利,已有35項實現了成果轉化,利用河南大學原創技術孵化的企業有15家。2019年,河南大學與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聯合共建千億級“濟源納米材料產業園”。
“多希望黨老師能看到今天的基地,他不知道該有多高興。”說起影響自己一生的老師、“兩彈一星”功臣黨鴻辛,張治軍眼圈泛紅。如今,他的辦公室里還掛著老師的照片,而基地最新注冊的幾個公司也以“鴻辛”命名。
自1982年從河南大學化學系畢業后留校任教,張治軍在科研之路上已奮戰40個年頭。他和團隊的研究成果“自修復納米潤滑抗磨損材料項目”于2019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他打造的中試基地推動了我省成為納米材料規模化制備與應用工程技術開發的高地。
不談過往,只爭朝夕。如今,年過花甲的張治軍仍然每天在科研一線忙碌著,過幾天將赴云南考察。“科研不只是一個職業,更是一種使命,奮斗是我們的本分,我會一直干下去。”張治軍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