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當前聚焦: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必答題

□本報記者 郭歌 本報通訊員 仝國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如何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同時加強非遺傳承?”“如何創新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

為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加快建設國家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區,8月26日,洛陽市人大常委會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進行了專題詢問,委員、代表圍繞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逐一詢問,洛陽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現場作答。

圍繞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洛陽都做了哪些工作?

“將‘河洛文化’這一黃河文化重要內容融入全市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總體工作中進行統籌謀劃,同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等重要規劃,全面推進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洛陽市委常委、副市長梁慶率先應答。

2020年6月,“國家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區”正式在洛陽設立,成為黃河“四大文化”中首個進入國家文化生態保護范圍的文化形態。今年5月,省政府批復通過了《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保護區建設工作全面啟動。

“非遺‘一法兩條例’明確了相關部門職責以及傳承人的權利和義務,現實中存在部分傳承人能力不強、動力不足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洛陽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唐靈飛拋出疑問。

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胡大鵬應答:“洛陽已逐步構建起更加科學、合理的代表性項目分類體系和傳承人群梯隊體系。2019年以來,開展對國家級、省級傳承人履責情況績效評估工作,并挖掘一批90后、00后的非遺保護傳承人,帶動他們投身到非遺保護傳承弘揚工作中來。”

洛陽文物資源豐富,分布范圍廣泛,大量不可移動文物和博物館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

洛陽市文物局局長余杰表示,近年來,洛陽全面推進“東方博物館之都”規模質量雙提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豐富載體。

財政部門如何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洛陽如何利用重大項目打造標志性文化品牌?

“2021年以來,洛陽累計投入資金14.21億元,重點支持非遺項目,其中國家級項目9項、省級589項、市級240項、縣區級718項。”洛陽市財政局副局長張麗霞介紹。

未來,洛陽將繼續加強資金支持,通過以獎代補、分檔考核、專項獎補等,支持非遺項目開展創造性轉化。

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展示中心正在加緊施工,總投資18億元,總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一站式展示黃河流域非遺文化。

洛陽市發展改革委主任付濤在詢問現場表示,當前,洛陽全力推進隋唐洛陽城歷史中軸線復原展示,實施沿黃戶外運動生態廊道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和黃河文化旅游帶,為講好“非遺故事”奠定了堅實基礎。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