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世界熱頭條丨十大戰略深度看丨為鄉村振興插上“科技之翼”

河南日報記者 劉曉陽

初秋的浚縣善堂鎮,滿眼皆是綠油油的花生田。在科技賦能下,短短幾年時間,該縣高油酸花生種植面積從500畝發展到10萬畝,成為全國高油酸花生規模化種植的典范。

6月的延津縣,麥田金黃,到處都是豐收的喜人景象。省農科院與該縣共同打造優質小麥產業,打響“中國第一麥”金字招牌。


【資料圖】

4月的蘭考縣,蜜瓜大棚內生機盎然。緣于省農科院園藝所的一粒種子,該縣蜜瓜產業已成為特色支柱產業,年產值6.5億元。

……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來,省農科院借助“四優四化”、院縣共建等一系列成果推廣項目,示范推廣一批優良品種和高效生產技術,叫響“蘭考蜜瓜”“正陽花生”“延津小麥”“平輿芝麻”等一大批區域品牌,以科技支撐帶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

瞄準瓶頸精準服務

圍繞全省各縣區主導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科技需求,從以一產為主逐漸向二產、三產拓展,從生產環節向質量標準認證、加工、流通、銷售環節延伸,省農科院加速構建全產業鏈技術支撐體系,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在豫西山區盧氏縣,一座座現代化香菇大棚鱗次櫛比。菇棚內,菌棒上新出的香菇密密匝匝,煞是喜人;穿梭其中的菇農,喜悅掛在臉上,忙得不亦樂乎。

盧氏縣是香菇傳統產區,前些年因品種退化,標準化程度低,香菇價格急劇下降,菇農收益受損。近幾年,在省農科院資環所專家的技術指導下,當地引進多個香菇新品種,創建集中制棒、分散出菇生產模式和香菇周年鮮銷模式,推動香菇產業高質量發展。

2016年,盧氏縣香菇生產規模只有1.03億袋,產量2.16億斤;2021年,盧氏縣香菇生產規模達到3.6億袋,產量7.28億斤。短短5年,盧氏香菇的規模和產量有了質的跨越。

科技支撐提質增效

眼下,再生稻已進入收獲時節,豫南的稻田里,一派豐收景象。

“因為種植再生稻,村里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群眾種糧收入增加了,種糧的積極性更高了。”商城縣鄢崗鎮曹寨村黨支部書記曹啟銅告訴記者,過去,一年種植一季水稻,畝產最多1400斤,1畝地純收入500元左右;如今,頭季水稻產量超1200斤,再生季水稻產量達700多斤,每畝地純收入超過1000元。

不只在商城,目前,整個信陽市種植再生稻面積61.5萬畝。借助“四優四化”糧食生產提質增效專項,在省市兩級農科院的努力下,信陽市選育良種,推廣“早播種、早插秧、早收割”種植模式,再生稻發展迅速,并帶動上游育苗和下游稻米加工等全產業鏈發展。

“農民需要高產提高糧食種植效益,國家需要高產確保糧食安全,通過推廣再生稻,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省農科院糧作所研究員尹海慶說。

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基地與生產銜接,省農科院在全省多地構筑起一個個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引領地方優勢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發展壯大。

鄉村振興打造樣板

“設置科技支撐助力鄉村振興能力提升專項,聚集我院品種、產品、技術優勢,聚焦特色產業鄉村,打造的一批科技要素凸顯的鄉村振興科技示范村鎮陸續掛牌。”省農科院相關負責人介紹。

加快優質糧油新品種的更新換代。在正陽縣,推廣種植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種“豫花37號”,種植面積由去年的40萬畝快速發展到今年的70萬畝,助力正陽縣花生產業提檔升級,“正陽花生”品牌越叫越響。

打造一批“三鏈同構”“三產融合”示范樣板。在遂平縣,優質小麥形成規模化訂單種植300多萬畝,輻射帶動500多萬畝,小麥產業鏈越拉越長。

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科技活力。虞城縣利民鎮是全國最大的薺菜生產基地,結合地方特色,省農科院在這里推廣“玉米—薺菜—小麥”輪作模式,在糧食基本不減產的同時,老百姓的收益越來越多。

科技創新是引領農村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借科技東風,我省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