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前沿熱點:非凡十年 出彩中原·開封篇丨東京夢華 古都潮起來

素有“八朝古都”之稱的開封不僅以古聞名,更是以新出彩、以潮出圈。

國學大師陳寅恪有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北宋時期,開封作為當時世界第一大都會,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造就了華夏歷史的高峰。


【資料圖】

如今,在新與古的碰撞中,新時代的開封不斷描繪出發展美景,時時處處體現出的宋元素,既有外在古典的宋韻,又有內在時尚的新風,讓人沉浸其中,感受無窮魅力。

鄭開城鐵穿城而過。

市民在開封黃河生態廊道上騎行。

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封片區。

大宋御河景色。

鄭汴同城駛入快車道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胡志強

8月13日20時10分,一對面帶微笑的小情侶從開封北站出站口走出。

小伙名字叫國良,開封市鼓樓區人,今年28歲,與女友剛乘坐G54列車從重慶回來。

“太快了,乘坐G54到鄭州東站轉G2206,從重慶到開封僅用5個多小時,中午在重慶吃火鍋,不耽誤晚上回開封吃小籠包……”國良說,幾年前他在重慶上大學時,坐K1063列車,全程要用19個小時。

2012年12月,開封北站開始動工建設,4年后的9月10日正式開通運營。這座具有北宋時期建筑風格的高鐵站如今已是開封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徐蘭客運專線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自2016年9月10日開始運營以來,開封北站累計發送旅客886萬人次。

2014年12月28日8時40分,開往宋城路站的C2802次列車從鄭州東站駛出,標志著鄭開城際鐵路正式通車,鄭開融城進入輕軌時代。每天往返開封和鄭州的開封市禹王臺區小伙王鵬深有感觸。“早上7點坐早班車,不到半小時就到鄭州東站,再轉地鐵1號線,半個小時后到單位……”王鵬開玩笑說,他每天都在同事們“堵車、停車難”的抱怨聲中享受著暢行的快樂。

今年6月20日,鄭開城際鐵路延長線項目建設動員會召開,8月13日,工程進入實質性施工階段,預計于2025年6月底建成通車。

在開封市區軌道交通變化的同時,蘭考城市交通與鐵路交通也在飛速發展,蘭考老火車站升級改造,成了“網紅”打卡地,高鐵南站建成通車,讓蘭考進入“高鐵”時代。

十年間,開封公路交通也發生了大變化,截至目前,開封境內已有6條高速公路通車,蘭沈高速公路蘭考至太康段即將開建。

今年5月初,一項交通惠民政策讓常往來于鄭州和開封的司機朋友們欣喜不已。5月5日起,鄭州籍、開封籍牌照ETC客車(9座以下,含9座)通行鄭開蘭間連霍、鄭民、京港澳和日蘭高速指定路段共194公里,并在17個指定收費站點之間上下站,免交通行費。

交通設施的發展及交通政策的優化,都是為了“提速”鄭汴同城。我省已提出“把蘭考納入鄭開同城化進程”,鄭開城際鐵路項目延長線預留通往蘭考城際鐵路條件,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蘭考全面融入鄭州都市圈創造條件,蘭考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開放平臺走出國際范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馬青竹

晨曦初露,朝霞滿天。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封片區在初秋的微風中蘇醒,“當,當,當……”隨著自貿大廈整點響起的鐘聲,人們開啟了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8月12日6時,往返于鄭州和開封兩城的“鐘擺族”開始奔波于鄭開大道。

孫先生在開封片區的綠地城居住,在鄭東新區工作3年的他,每天都在這條大道上穿行。“道路非常順暢,上下班也方便。這幾年,和我一樣沿著鄭開大道兩地跑的人越來越多,見證著鄭開同城化越走越順。”他說。

十年來,交通同城、金融同城、電信同城、生態同城等重大同城化措施的落地,將開封與鄭州的距離拉得更近了。

站在自貿大廈上放眼西看,樓宇連綿錯落,就像五線譜上起起伏伏的音律。在這里工作的職場精英李勝強對記者說,每天下班時,她最喜歡站在窗口看遠處星星點點的燈光,就像星河一樣掛在眼前,美得無法形容。她說,曾經這里是一片荒蕪,如今是滿眼繁華,“高大上”的自貿區開封片區日新月異,給開封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五館”、黑崗口調蓄水庫、喜來登酒店等一個個新地標拔地而起,讓開封越來越有“國際范”。

95后女孩兒王媛媛是典型的“臭美妞”。愛逛街、愛購物的她說,開封片區綜合保稅區進口商品體驗中心在2022年春節前夕亮相,零食、糕點、飲料、酒水、美妝、日化,來自36個國家和地區上千種“低價格、高質量”的進口商品,讓開封市民在“家門口”就能開心“購全球”,近距離享受物美價廉的海外產品。不少像她一樣愛逛街、愛購物的開封女孩兒,經常可以快樂地來此“shopping”一把了。

2017年4月1日,自貿區開封片區正式掛牌。5年來,自貿區開封片區著眼打造營商環境國際化引領區,以“極簡審批、極速效率、極優服務、極嚴約束”為標尺,先后推出了“二十二證合一”、投資項目承諾制、“一碼集成服務”等百余項改革創新,在多個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

綠滿汴梁聯結詩和遠方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娜 本報通訊員 郝雪晴

8月20日早晨6時,開封嘉和苑小區的居民陳軍像往常一樣,到家門口的公園鍛煉身體。公園里綠樹成蔭、花團錦簇,前來晨練的人絡繹不絕,各種健身活動令人目不暇接。

今年68歲的陳軍是個地道的“老開封”了,他笑呵呵地告訴記者:“現在無論是大街還是小巷,都有綠樹陪伴;昔日街道旁的閑置地,都建成了一個個小花園;破舊的棚戶區如今都成風景了……”他對開封近十年的變化,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在陳軍的眼中,家門口的變化不只是有了綠色。“幾年前,我家對面是條臭水溝,一到夏天,我們都不敢往河邊走,氣味難聞還有很多蚊蠅。隨著開封‘一渠六河’全線通水,昔日的黑臭水變成了生態活水。現在河水清得都能看到魚兒在游,感覺每天都生活在畫兒里一樣。”陳軍說。

近年來,開封圍繞“大園林”發展方向,按照“園在城中、城在綠中”總體思路,打造城市綠色生活圈,尤其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拓展綠色公共空間、方便群眾就近游園等方面,大力推進百姓身邊的“口袋公園”建設。

如今,漫步開封,綠意撲面。微綠地星羅棋布,街頭游園隨處可見,“口袋公園”切實讓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倍增。在2022年春季城區綠化建設中,全市共謀劃建成規范化“口袋公園”7個,面積約1.6萬平方米。

既要有綠意,還要有花香。開封市園林綠化處處長婁智永介紹,為全力打造“四季常綠、四時有花、四季有景”的花園之城,去年,開封城區綠化增加菊科類植物和月季數量,共在22條道路、6個游園推廣種植月季17800余株。

同時,圍繞“一城、一水、一中軸”,以“環城墻、環水系、主干道、大環境”四個方面為重點,深入開展“綠滿汴梁”行動,把綠地建設與傳承古都文脈有機融合,彰顯開封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獨特的民俗民風,全力做好做實“以綠蔭城”大文章。

水繞古城宋韻味正濃

□本報記者 史長來

“燈光如同讓雕欄玉砌、層樓疊榭都穿上了精美的外衣,穿越過一個個與眾不同的橋底下,宛如經過了時光隧道。”8月23日晚,曾在開封度過四年大學生活的招先生帶著妻子夜游大宋御河景區時發出這樣的感慨。畢業20多年來,他每隔幾年都要回來看看,感受一下這里的變化。

在招先生的記憶里,八朝古都開封素以水系發達聞名,享有“北方水城”之美譽。

近年來,為保護古城風貌、打造大宋文化、凸顯“北方水城”特色,開封市委、市政府實施“六河連五湖”宋都水系工程規劃,利用六條河道連接五大湖泊,形成連續完整的城市水系。規劃總長8400米,分成四期,其中水系二期連接包公湖、龍亭湖,命名為大宋御河。

大宋御河景區融合開封獨有的古都宋韻,御河兩岸打造宋詞樂舞及豫劇、古典民樂等宋韻十足的精彩表演。夜幕降臨,華燈初放,槳聲燈影,斑駁陸離。游客夜游御河,聽水、看景、賞舞,別有一番韻味,更增添了開封“一城宋韻半城水”的古典雅韻。

據悉,大宋御河景區總投資近5.5億元,全長兩公里,貫通龍亭湖、包公湖兩大風景區。周邊包括5A級景區清明上河園,以及多個4A級景區。御河作為紐帶,幾乎將開封市所有旅游景區有機聯系起來。

近年來,美食、商業、漢服……這些都已成為開封的“標簽”。古城是開封寶貴的歷史財富,宋文化更是開封文旅發展的“根”。經過多年建設與發展,昔日房屋破舊、街道狹窄、道路不平的老城,正在被一座基礎設施完善、干凈整潔、環境優美、具有中國古典韻味的新城取代,開封正在向一個“全城一景、外在古典、內在時尚”的國際文化旅游名城邁進。

本版圖片均為本報記者 史長來 攝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