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偉
(相關資料圖)
這幾天,文博圈發生的兩件事,讓考古和文物又一次撩撥人心。
“虛擬公社”招聘了!自上周末河南博物院發布這個消息至今,關注和求職的流量持續高位運行。“聽起來就很有趣”“神秘族群、保育員,每一個角色設定感覺都有故事,有創意”……眾多網友的留言里,滿是對“虛擬公社”的期待。
“重達300斤,這只神獸可以說壯得一枝獨秀!”8月24日下午,考古隊員在三星堆遺址成功提取迄今最大青銅神獸。“大口、立耳、犄角、卷發、細腰、長尾、小粗腿,厲害了我的神獸”“頭頂犄角上還站了個身穿長袍、身形較瘦的人,神獸是這個人的坐騎嗎”……早就是大IP的三星堆,因為上新的最大青銅神獸,讓很多人再次腦洞大開,強烈要求考古“大神”解疑釋惑。
河南博物院“虛擬公社”招聘引發高度關注,三星堆上新青銅神獸激發強烈求知欲,這既是“文博熱”正流行的生動注腳,也讓人們對“文博熱”持續流行的預期更加強烈——讓文化資源持久“活起來”,“虛擬公社”無疑是一個新的打開方式。
數據顯示,2020年度全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種類超過12.4萬種,實際收入超11億元。2021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36000場,接待觀眾近8億人次,青少年群體是主要人群。今年1月至5月,在最受歡迎的文旅目的地前10類中,博物館、展覽館排在第4位,95后人群占比達25%。
“看展式社交”之所以成為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新喜好,源自博物館跳出靜態的陳列和粗放的說教,越來越多地與教育、科技、旅游等領域跨界融合,將多種元素、多元文化融入展品,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演繹出新業態、新形態。網紅博物館不斷出現,“考古+盲盒”讓文物文創賣到脫銷,《唐宮夜宴》《只此青綠》跨界合作推陳出新……平素“高冷”的傳統文化“活”起來、“潮”起來,文博業找到了破壁出圈的密碼。
在“社交流量是一切流量之源”的場景中,文博“熱”起來不容易。有“文創迷”吐槽稱,一些博物館的文創產品或流于媚俗,或因同質化引起審美疲勞。2021年全球采用線上展示藏品、展覽和直播的博物館比2020年增加15%以上,云展覽和數字展覽成為文博數字化發展新亮點。在文創進入立體化的4.0階段,文博業想長久熱下去,“虛擬公社”的“互聯網+”行動,必須多些再多些。
“虛擬公社”將河南博物院設定為一個云端部門,部門員工需要向虛擬空間的虛擬族群進行招聘,首期招聘“九大鎮院之寶”的文物保育員。通過他們對文物的保育和互動,帶領觀眾進入文物所處的歷史場域和世界,讓文物所蘊含的意義得到更廣泛的展示。讓“青銅神獸”之類的“網紅文物”走進博物院“虛擬公社”,我們便能更好地守護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把文化帶回家,讓文化融入生活。
總策劃:董林 劉雅鳴
總統籌:張學文
執行:李兵 夏遠望 薛世君
編輯:胡田歌
制圖:孫倩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