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樊樹林
極具古典美的漢服、特色濃郁的故宮文創、融合科技感與傳統文化元素的手表……近年來,“國潮”爆款不斷涌現,涉及音樂、美術、建筑、家具、服裝、美食等各個方面。隨著消費者特別是年青一代對國貨的逐漸認可,追逐“國潮”的社會審美時尚正在悄然興起。(據8月1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只此青綠》登上央視春晚,不少老字號堅持守正創新,推出個性鮮明的文創產品……毫無疑問,“國潮”之風正在興起,并逐步提升著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有助筑牢文化自信。
“國潮”如何“潮”?相關調查顯示:過去10年中,“國潮”相關搜索熱度增長了528%,“國潮文化”的關注度上漲128%。深入解讀“國潮”二字,不難發現,“國”字植根中華沃土,“潮”字則代表社會審美風尚。當下的“國潮”自然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潮流。
“國潮”奔涌,已成為消費迭代升級的載體。那些認知度和辨識度越來越高的“國潮”也得到了年輕群體的心理認同。新華網近日發布的報告指出,在全行業“國潮”品牌消費中,“Z世代”貢獻了74%的“國潮”消費。據統計,2020年,年輕用戶對“國潮”商品的消費熱度比上一年增長超過10倍。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縱觀近年來進入公眾視野的“國潮”品牌,無一不是蘊含豐富文化內涵,具有獨特文化價值。國潮國風熱是對傳統文化的重塑與傳播,這一現象為推動傳統文化發展帶來了重要啟示。有專家認為,要注重文化的時代性、通俗性、國際性,深度挖掘中華審美精神與氣質,通過豐富多彩的時尚形式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展現新時代文化的精神氣象。
讓“國潮”更深地嵌入公眾生活,堅定文化自信,我們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堅持守正創新,將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源頭活水”,系統科學深入挖掘中國元素內核,打造出文化大IP屬性的“國潮”產品。要站在中華文化價值更高的層面看待品牌塑造,避免盲目堆砌文化符號的短視思維,讓“國潮”的內涵更溫潤豐厚。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