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暨南大學文本實驗室成立以來,與其說是在“淘詞”,不如說是以“術語”為抓手,思考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這一年,文本實驗室啟動的淘詞計劃,上下求索,縱橫千里,在浩瀚的語言世界里“淘”了十個冒著熱氣的術語——“碼”“隔”“商”“虛”“留”“卷”“詐”“社”“代”和“容”,從而幫助我們在術語的維度上發現、識別、梳理、洞悉時代脈搏。在“碼”那里,我們得以窺視時代前行的尺度;在“虛”那里,我們有理由想象一種生活方式;在“卷”那里,我們不得不追問生命應有的內涵……
實際上,淘詞計劃并不局限于在術語上做文章,還以“淘詞”為媒介,搭建起了科研、教學與社會服務之間的橋梁——推出十大術語的重磅文章,形成鄉村振興調查系列報告,創辦新文本訓練營,目前正在朝著新文科實驗室的方向推進,回應國家重大戰略,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新路徑和新實踐。
一滴水可以映出世界的模樣,淘詞計劃的意義在于,不僅提供了一個由術語組建的話語網絡,還提供了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認識之道。淘詞計劃以術語為關注對象,開啟了一場社會實驗,由此啟發我們思考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術語與思維;二是術語與話語;三是術語與安全。
第一,術語與思維。按照認知語言學觀點,任何一個術語的意義建立,都存在一個基礎性的隱喻結構,即人類是在隱喻維度上認識術語。正如“時間就是金錢”所解釋的隱喻結構那樣,我們通過對“金錢”的部分屬性的選擇與強化,投射到“時間”之上,從而形成一種轉義生成的認知關系,以建立關于“時間”的理解方式。而作為一種普遍的思維方式,隱喻基于事物的相似性,形成的是一種類比性的聯想關系。那么,當我們在認識術語的時候,不僅要關注術語表達了什么,還要從思維方式出發,批判性考察術語是在何種修辭結構中確立意義的,以此打開一個更大的意義世界。
第二,術語與話語。術語是話語的存在基石,亦是話語構成的符號單元。任何一種話語網絡的形成及其合法性建構,往往會發明、構造或征用一定的術語——通過對術語的直接生產或意義爭奪,將其吸納到既定的話語結構中,使其服務于話語的合法性生產過程。那么,面對一個術語,一種常見的研究思路便是將其置于一種話語結構中加以考察,既要觀察其進入話語網絡的連接方式,也要觀察其離開話語網絡的反連接方式。在連接與反連接之間,一種話語運作的縫合方式被悄無聲息地生產出來。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術語基礎上,想象一個更大的話語網絡及其運作機制。
第三,術語與安全。黨的二十大提出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這里的“安全”具有多重含義,而語言安全則在某種程度上發揮著壓艙石的作用。語言作為一種基礎性的組織方式,配置了思維,也調和了文化。世界的樣子,在語言這里存在一種本體性的顯現結構。當前,國家語言能力建設,被推向一個極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位置。因此,當我們在考察術語的意義系統及其變遷時,同樣需要站在語言安全的高度,審視術語本應背負的倫理承諾,即術語安全問題。我曾經寫過一篇評論《警惕網絡文化空間的“語言腐化”》,也是在關注這個問題。有時候,一個術語的無序化流動、低俗化發展,可能會引發一場猝不及防的生態性、結構性、系統性危機,語言研究應該有這樣的自覺和責任。
我一直相信,術語是有生命的,有愛,有欲,在這險象環生的“語言紅塵”里,有些術語淡出了我們的視野,只因那些過不去的坎,而有些術語歷經滄桑存活了下來,走出斑駁的光影,矚目遠方。淘詞計劃打撈的十個術語,更像是站在光里的英雄,有前世,有今生,所訴說的,又何止是千言萬語。
(劉濤,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