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 特約 | 王驊
每年晨星、金牛獲獎基金星光燦爛,但是基民抄作業需謀定而后動。
晨星近期發布了2023年年度基金和入圍名單,最終工銀創新動力和廣發睿毅領先獲得2023年晨星獎。作為全球最權威的基金獎項之一,因為其獲獎的基金數量更少,多數投資者認為它的含金量比金牛獎要高。不過獲獎基金大多參考歷史業績等指標評出,但投資沒有后視鏡,這類獲獎基金實戰中配置價值或打折扣。
(資料圖)
篩選標準追漲成分較多
買入持有后勝率一般
晨星獎采用定量評價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評價思路,這和絕大部分基金評價機構或者機構投資基金的思路一致。面對全市場超過一萬只基金,對每只基金進行定性分析顯然并不實際,所以定性研究更多是考察基金經理知行合一、投資人服務、基金公司情況等。
而定量評價在進行“千里挑一”的過程中更加重要。在它的計算方法下,首先入圍基金要排名當年同類基金的前四分之一,再按照加權后的風險收益進行打分,同時考慮波動幅度、下行風險等風險指標后,得到最后的產品量化得分。簡單來說,當年的該獎項重點考慮當年業績不錯、過去3年業績穩定性強的產品。
作為老牌的評級機構,它的這一套評價標準相對穩定,對過往年度獲得提名獎和年度基金獎的基金進行回溯,大多也符合以上標準。但是獲獎基金的具體投資效果如何,還是需要考量獎項發布后的實際投資效果。
回溯2013年~2022年十個年度獲得晨星基金獎的權益基金,獲獎后即買入持有至今的收益率相對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勝率正好為50%,富國天惠、中歐新趨勢等5只基金戰勝了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國富彈性市值等剩余的產品表現不及同類。如果將數據簡單平均,10組收益率簡單算術平均值13.33%稍勝于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的12.85%,實際上業績慣性并不明顯。
拉長時間看,如果在公布晨星獎之后持有至今,業績表現超越同類基金的也僅有6只,包括國富彈性市值、銀華富裕主題等。嘉實研究精選自獲獎以來收益率僅為-0.98%,遠低于同期偏股混合型基金70.28%的收益表現。如果同樣將10組數據平均,晨星獎獲獎基金的收益率平均值為70.01%,略低于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的71.39%。雖然銀華富裕主題、嘉實研究精選等基金在獲獎后出現了基金經理變更,可能影響策略的持續性;但從最后結果來看,配置獲獎基金的長期收益也與行業平均水平大致相當。
行業輪動加快導致收益回歸
今年候選基金更偏均衡
2021年之前,市場大多呈現大開大合的變化,例如2017年~2020年相繼發生了從大盤價值到中盤成長的切換,在上一年重點投資于以上板塊的基金在下一年可能折戟,這也是公募基金“冠軍魔咒”以及單純依靠業績挑選基金勝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另外,提名基金的頹勢和它們的風格偏好有關,2018、2019、2020、2021年的晨星提名基金都偏大盤,所以在這種大盤股下跌的行情中,業績表現欠佳。
2021年以來市場風格和行業輪動加快,近年業績具備優勢的產品大多增加了行業景氣比較或者估值比較的邏輯,例如易方達新經濟就是一個典型均衡成長的例子,一部分倉位配置于具有穩定成長屬性的白酒板塊,另一部分倉位進行行業比較,在估值較低的方向布局有市值突破空間的個股。在這一大邏輯下,基金在二季度配置的隆基綠能、航天宏圖和四季度增持的寶信軟件、紫光國微等個股,均在階段性給基金提供了明顯彈性。因此在去年獲獎之后,易方達新經濟表現還在同類平均水平之上。
相比易方達新經濟的均衡成長風格,今年獲獎的工銀創新動力則是均衡價值:一方面在內需復蘇的背景下,尋找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型成長公司,如去年四季度新進的南微醫學、宇通客車等,另一方面長期持有一些行業格局穩定,能保持持續自由現金流能力的藍籌標的,如中國太保、上海醫藥等。相比市值空間,工銀創新動力對個股基本面的穩健程度以及估值的合理水平更加看重。無獨有偶,獲得該獎項提名的大成高新技術產業也呈現了類似的特征,一方面長期持有基金經理擅長的機械設備個股,如凌霄泵業、海容冷鏈;另一方面,基金持倉上體現出基金經理對股票估值的嚴格要求,重倉中鮮見估值在40倍以上的個股,2022年增配的中國移動、中國海洋石油等個股在進入重倉之前的估值都較低。
其實,很多投資者覺得獲獎的基金表現不好,更多是因為“千里挑一”、“機構嚴選”等標簽給予了這些產品更高的預期。但是不管是晨星獎、金牛獎,獲獎產品的歷史業績往往是評級機構考慮的首要指標,而過往業績是市場行情、基金經理能力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產生的。如果回到今年的市場,在存量博弈的環境中,適當均衡以及增加對估值的考量可能是應對市場波動和主題炒作的有效方法,低估值帶來的安全邊際是控制回撤的關鍵,是對公司不確定性的強力補償。從這個角度來看,晨星評獎時也可能也增加了環境適配性的考慮。
根據歷史經驗,獲獎基金的收益最終可能出現均值回歸,在這其中有策略適配性的問題,也可能名氣使得獲獎基金規模快速增長,最后拖累了超額收益。投資者在選擇產品時,也需要對預期糾偏,不要因為產品獲獎就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本文已刊發于4月15日《紅周刊》,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提及基金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推薦。)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