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數據 > 正文

首闖科創板 傳神語聯二闖失敗 思必馳的“云+芯”之路

智能語音類企業上市大多幾經波折,不知道思必馳會不會是個例外。對話式人工智能公司思必馳近日向科創板遞交的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思必馳營收分別為1.15億元、2.37億元、3.07億元,相應凈虧損分別為2.83億元、2.15億元、3.35億元。

一個月間,同屬于智能語音賽道的思必馳和傳神語聯的上市境遇大不相同,思必馳首闖科創板,傳神語聯二闖科創板失敗。和已經上市的云從科技相比,思必馳入局更早,但體量不大,且同樣沒有盈利,毛利率逐年下降。

“資金、營銷人才、品牌知名度”,思必馳在招股書中明確點出自己的競爭劣勢,并指出競爭加劇可能導致公司產品價格、利潤率或市場占有率有下降的風險,這些壓力既來自于百度等頭部互聯網企業,也來自于寒武紀等芯片廠商。而“云+芯”被思必馳多次強調,是公司提供軟硬件結合的人工智能技術與產品服務的基礎。

思必馳是對話式人工智能平臺型公司,基于自研的全鏈路智能對話系統定制開發平臺和人工智能語音芯片,實現普適的智能人機信息交互。寬泛點來說,云從科技、寒武紀、科大訊飛、云天勵飛、傳神語聯屬于同一賽道。

“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等語音類的方向,是人工智能應用方向之一,要實現人機間自然語言通信十分困難,原因在于自然語言文本和對話極為復雜,廣泛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歧義性或多義性。”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不過思必馳在這一賽道不光對手多,體量還都大一號。按照思必馳在招股書中列舉的可對比公司,包括寒武紀、虹軟科技、科大訊飛、云從科技、云天勵飛。以2021年業績為準,思必馳營收3.07億元、寒武紀7.21億元、虹軟科技5.73億元、科大訊飛183.14億元、云從科技10.76億元。

據IDC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軟件及應用市場半年度研究報告-2021H1》,思必馳在中國人工智能之語音語義市場排名第四,前三名分別是科大訊飛、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

“近年來,國內人工智能行業發展迅速,競爭愈加激烈。在智能語音語言領域,國內主要企業除思必馳外還包括科大訊飛、云知聲等。此外,百度等互聯網企業也紛紛涉足人工智能行業,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同時,在人工智能芯片領域,亦有寒武紀等重要參與方。此外,公司還可能面臨來自全球科技公司的潛在競爭。競爭加劇可能導致公司產品價格、利潤率或市場占有率有下降的風險。”思必馳方面指出。

思必馳面臨的競爭壓力已在財務數據中體現。2019-2021年,思必馳的連年虧損,此外毛利率逐年下降,分別為72.17%、69.74%、58.15%。

其實,虧損是人工智能企業的現狀,單從凈虧損來看,思必馳不算虧損大戶,2019-2021年云從科技凈虧損分別為6.4億元、8.13億元、6.32億元。按照云從科技的預測,“在營收達到40億元左右、綜合毛利率水平保持在50%左右,同時期間費用增長率保持持續穩定下降趨勢的情況下,公司可實現盈利,根據具體預測,扭虧為盈的時點預計為2025年”。

至于思必馳有無盈利時間點,相關人士并未透露,招股書中有關盈利的內容也并不多,在研發投入部分提到的“盡快實現項目收益,提升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算是對盈利的含蓄表態。在風險因素板塊,虧損和毛利率等則被多次提及,包括公司存在“未來一定時間內無法盈利或無法進行利潤分配的風險”“公司的毛利率可能存在持續下滑的風險”等。

“智能語音類人工智能公司的主要問題是很難商業化,現在只有少數的部分領域形成商品,比如對話機器人,翻譯機之類。這也是人工智能公司當前面臨的瓶頸,公司發展需要巨大投入,但受技術所限難以商業化,形同商業‘巨嬰’,總得養著難以長大。”張孝榮直言。

思必馳方面也表示,“智能語音語言行業相較于人工智能行業其他細分領域,由于其定制化程度更高,規模化速度相對較低,其商業化落地速度較慢,跨越‘鴻溝’的難度相對更大”。(記者 魏蔚)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智能語音類企業 思必馳招股書 傳神語聯 產品價格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