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2022年年報披露截止期已過,上市公司們交出了良莠不齊的成績單,有一些公司明確給出了虧損的結論,有的則收到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并會因此加入退市行列。
據不完全統計,自2月8日*ST凱樂成為2023年首個退市公司以來,A股確定退市公司數量已達30多家,其中滬市主板12家確定終止上市,17家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截至2023年4月30日,深市已經確定20家退市公司。此前,2021年A股共17家公司強制退市,2022年共42家公司強制退市。這兩年退市公司數已經占了1991年以來全部退市公司總數的40%。而且至少短期內,退市公司還將呈現“一年更比一年多”的趨勢。
一方面,2023年2月我國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已經啟動。證券市場入口端的供給正日趨旺盛。另一方面,由于證券市場存量資金不必然會隨著股票供給量的提高而增加,甚至還可能由于入市門檻的放松而心存疑慮。故而,保持市場監管的高標準,以及通過適度淘汰來凈化市場,十分必要。
(相關資料圖)
2020年3月起施行的新《證券法》取消了股票暫停上市交易制度和相應的恢復上市制度,對不符合條件的股票、直接啟動退市風險警示程序。2020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實施方案》。2020年12月滬深證券交易所對股票退市指標同步制定了更有針對性、也更嚴格的新規定。中國證監會在2022年4月又發布了《關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通過做好退市的善后工作來支持退市的推進。
目前我國股票會因為四大類原因而被強制退市。
一是交易價格走低。如果一只股票連續多個(一般是20個)交易日都跌破面值或總體市值(3億元)低于特定標準,那就意味著已經被市場否認了投資價值,而應予以退市,例如*ST凱樂、*ST西源。
二是財務類指標不佳,雖然現在不單一強調公司的利潤水平,但公司仍然需要在營業收入等財務指標方面達標。科創板對利潤指標的重視程度更高于主板。連續虧損和低收入仍然是引發強制退市的一個重要理由。如上交所《上市規則》目前規定:最近一年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的,就對其實施退市警示,第二年還是如此的,就終止其股票上市。故而,近期上市公司年報塵埃落定,就等于宣判了不少連續“虧損+低收入”公司的出場命運。
三是運行不規范。例如公司不能按時按質地信息披露,半數董事不完全保證公司年報、半年報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的,公司若不及時改正、也會被摘牌。隨著中介機構虛假陳述責任的加重,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提高。據統計,2017年至2022年A股非標準審計意見數量分別為124、220、267、255、250、235。嚴重的非標準審計意見也能成為公司被強制退市的致命理由。如上交所規定公司最近一個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的,會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次年對財務會計報告的要求則進一步提高,若被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則會被終止上市。亞太(集團)會計師事務所對“*ST未來”審計時,表示由于無法獲取相關客戶、供應商資料進行核實,也無法確認公司近期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所導致的影響,故而拒絕背書。該公司因為連續兩年年報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5月4日已經正式停牌。
四是重大違法行為,比如公司披露文件存在重大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情形。當然,“重大”有量化指標,如連續三年虛增凈利潤金額每年均超過當年年報披露的凈利潤金額的100%,且三年合計虛增凈利潤金額總額達到10億元以上。
總之,進一步健全退市機制、完善退市標準、簡化退市流程,不僅是在全面注冊制下營造良好的市場生態、加速新陳代謝的必需,也是正在發生的事實,A股退市漸趨常態化已經很明顯。這既提高了存量股票的質量,更為尚在場的上市公司們帶來了持續的警醒,在實體上要進一步克服圈錢思維,在程序上要做好定期報告編制、信息持續披露、風險提示等工作。與此同時,投資者也要克服炒作思維,形成合理審慎的風險預期,在關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時,可重點關注公司是否遭遇非標準審計意見、是否因為涉嫌違法違規而被立案調查。投資者還應及時關注交易所基于“關口前移、抓早抓小”的監管原則的落實而發出的退市風險識別信息和風險預警信息。
(作者系金融法學者)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