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這個月發下的幼兒園情況反饋表,讓我很無奈。雙胞胎兄弟最大的問題都是:和哥哥/弟弟矛盾比較多,兩個人喜歡打架。
我家兩個小家伙從小一直一起長大,這越大是越分不開,越大也越愛打鬧。基本不和別人打,就是兩兄弟爭。
在家里的情況是:
(相關資料圖)
“今天輪到我坐這張凳子了。”
“不對,昨天你坐了,今天是我!”好,一言不合吵起來,再是吵不贏的一方動手。
“你要好好說,慢慢說,不要對我叫。”
“我沒有叫,是你在大吵大鬧。你看你都把我拼的輪船搞壞了,你給我重新拼好!”
“我沒有搞壞,是你搞壞的!”
好,動手,干架。
他倆在家的情況,我可以預見到在學校的情況,確實慘不忍睹。
他們的先講道理,無法以理服人,就提高音調;吵架模式開啟還無法說服對方,就進入你撩一下,我還回去的干架模式。
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我和老公“慣”的。
因為害怕孩子太懦弱受欺負,告訴孩子不喜歡要勇敢說“不”,禮貌待人,但是有人先動手,差不多大的孩子,也要學會還手。
然后他倆在兄弟身上,先完美兌現了我和他爸教導的這些。
勇敢說“不”,給人講道理,道理不服時,上手。
“不允許先動手”這一點,兄弟倆倒是沒有聽進去。
但兩兄弟又離不開彼此,有一個單獨生病,我帶去醫院,或者一個單獨去幼兒園時,總會過一會就念叨:“哥哥/弟弟什么時候回來呀?我都想他了呢!”
可等到兩兄弟相隔幾個小時后團聚,又死鴨子嘴硬,不會承認說過“我想對方”,只會過幾分鐘又開始爭東西、爭媽媽、爭誰對的模式。
其實不止雙胞胎,很多兄弟姐妹小時候都打過架、吵過架。
20世紀70年代,默里·施特勞斯與他的同僚們,對兩千多個美國家庭做了一項針對暴力行為的綜合調查。
調查數據顯示:62%的高三學生在本年度跟自己的兄弟姐妹打過架,但是同期內跟別人打過架的人卻“只有”35%。
也就是說,很不幸的是,兄弟姐妹間的打斗會一直延續到青春期后期,并且很多孩子只與自己的兄弟姐妹打過架。
默里·施特勞斯在報告中寫道:“父母對孩子打架的反應,針對孩子的不同而不同。自己的孩子打了別人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打了自己的孩子,這是兩回事。如果別人的孩子打了自己的孩子,父母會大聲喝止;假如那孩子繼續狠狠打下去,則很可能被告上法庭。然而,在自己家里,父母卻多少年來一直容許兄弟姐妹之間的打斗。”
我是獨生女,小時候算文靜乖巧的,說話都不會大聲。但我與小1歲同樣文靜的表妹,每周末見一次,玩要玩在一起,但幾乎幾個周末要吵架打架一次。
其實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競爭與友愛并存的一種關系,家長不用焦慮:及時分開雙方、給雙方單獨說明情況的時間、盡量公平對待兩個孩子,孩子自然過一會又會玩到一塊啦!
你小時候有沒有和自己兄弟姐妹吵架打架過呢?你家孩子之間有沒有總愛吵架呢?
歡迎在評論區與大家分享。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