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制造環節突圍補鏈 廣州打造“一核兩極多點”產業格局

近日,《廣州市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4年)》(下稱《行動計劃》)印發,為全市半導體與集成電路、芯片產業規劃了“時刻表”——

到2024年,廣州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突破500億元,年均增長超過10%;培育5家以上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全行業研發投入強度超過5%;新組建5個以上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領域的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

《行動計劃》還指明多項“硬核”舉措,包括廣州將力爭引進張江國家實驗室,重點開展12英寸先進SOI工藝研發;實現工業級、車規級的電力電子器件及射頻器件研發和量產;以黃埔區為核心,打造“一核兩極多點”的產業格局。

智能汽車“大腦”、網絡硬件“中樞”、數字轉型“心臟”……當前在工業領域,芯片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廣州首提“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之年,《行動計劃》為廣州助力全省打造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提供了政策支持。

鋪開“芯”地圖

布局芯片產業集群

64年前,硅谷一間出租屋內誕生的集成電路,成為一項改變世界的發明。如今,承載半導體集成電路的微型硅材料——芯片,成為不同地區競相追求的“寵兒”。

作為華南地區工業最齊全的城市,廣州發展芯片事關全市在工業領域推進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轉型,早日實現彎道超車的布局。

產業往往強調集群和集聚效應,廣州正全力打造科技創新軸,推進科技創新強市建設,打造“一江兩岸三片區”發展數字經濟。《行動計劃》布局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同樣提出打造“一核兩極多點”的產業格局。

——以黃埔區為核心,建設綜合性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聚集區,圍繞集成電路制造,引入和培育一批高端芯片設計、關鍵材料設備、先進封裝測試企業和重點創新平臺。

——以增城區、南沙區為兩極,增城區主要聚焦智能傳感器和芯片制造等領域,充分發揮高校、新型研發機構的作用,加快大灣區智能傳感器產業園項目落地建設;南沙區重點打造寬禁帶半導體設計、制造和封裝測試全產業鏈基地。

——鼓勵越秀、荔灣、海珠、天河、白云、番禺、花都等區結合自身產業發展基礎和特色,加快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相關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推進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創新應用。

一個嶄新的廣州“芯”地圖正在鋪開。這種空間格局的搭建,是基于廣州現有的產業分布。芯片產業鏈一般包括設計開發、晶圓制造、封裝測試三個環節。

廣州現已擁有泰斗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廣東新岸線科技有限公司、廣州昂寶電子有限公司等一批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廣州興森快捷電路科技有限公司、安捷利(番禺)電子實業有限公司、廣東風華芯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封裝測試企業;粵芯半導體12英寸生產線引領的高端芯片生產線,填補了制造環節的空白。

《行動計劃》明確,廣州將持續提升高端芯片設計能力;做強做大芯片制造業;推動封裝測試業高端化發展。在初步構建起的芯片產業鏈基礎上,廣州通過“鏈長制”建設重點產業鏈群,進一步推動全市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

開辟“芯”賽道

制造環節突圍、補鏈

位于中新廣州知識城的粵芯半導體無塵車間,一臺臺天車在天花板上鋪設的軌道上自由穿梭,攜帶著晶圓在不同工藝流程區域完成光刻、蝕刻等步驟。“企業建成以來,生產線持續滿載。截至今年1月,粵芯累計出貨量超過30萬片晶圓。”粵芯半導體副總裁吳永君談到。

這些芯片產品將廣泛應用于圖像傳感器、液晶顯示驅動、指紋識別,電源管理等方面。作為國內專注模擬芯片制造的12英寸芯片制造公司,粵芯擁有大灣區唯一進入量產的12英寸芯片生產平臺。粵芯產品的“吃香”,反映了國內市場對芯片制造的龐大需求。

芯片制造,曾經是廣州乃至珠三角地區的產業鏈短板:深圳有早已坐上國內芯片設計領域頭把交椅的華為海思;珠海除常規智能產品的芯片設計外還包括了宇航芯片的設計;廣州引入深南電路資源打造封裝基板工廠……粵芯到來前,本地芯片產業鏈獨缺“制造大咖”。

根據《行動計劃》,廣州將推動粵芯半導體二期、三期項目加快建設。同時,還將建設先進SOI(絕緣體上硅)工藝生產線,力爭引進張江國家實驗室,重點開展12英寸先進SOI工藝研發,推動與現有制造產線整合。廣州在該領域發力,將有力推動行業升級。

“現有硅材料已經用了五六十年了,很好用、很便宜,但是有個致命的缺點——漏電。現在有種新材料是SOI材料,不漏電,放三天、放一個星期照樣有電。”中芯國際創始團隊核心成員、云鋒基金創業合伙人謝志峰表示,業內關注此類新材料如何應用于產業。

此外,硅材料制成的芯片速度慢,耐高壓能力差,未來5G高速通信用的是寬禁帶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碳化硅、氮化鎵材料。謝志峰提到,基于碳化硅、氮化鎵材料的高速高壓器件應用,未來中國在這個領域可以形成“領跑”態勢和技術壁壘。

《行動計劃》同樣在該領域有所布局。廣州不僅支持碳化硅、氮化鎵等寬禁帶半導體全產業鏈發展,還將布局4—6英寸碳化硅襯底片、外延片生產線,建設6—8英寸及以上碳化硅芯片生產線,實現工業級、車規級的電力電子器件及射頻器件研發和量產。

可見,芯片制造是廣州在這個領域取得比較優勢的突破點。《行動計劃》的相關布局,不僅是強鏈、補鏈,還提前謀劃面向未來的芯片產線,助力國家解決“卡脖子”問題。

繪就“芯”未來

引來金融活水持續深耕

今年1月,廣州產投集團一行前往上海主動開展產業招商。“我們愿意做耐心資本,長期陪伴產業發展,提供資金、資源、服務等一攬子解決方案,構建產業生態體系,推動半導體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廣州落地開花結果。”廣州產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高東旺談到。

最終,廣州產投集團與半導體頭部投資機構華登國際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共同組建的廣東省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風險子基金落地,廣東省、南沙區、社會資本等合計出資總規模超20億元,并落戶廣州市。

芯片產業投入資金大、回報周期長、產業鏈復雜,完全靠市場化發展較難,必須有大量資金(千億級)投入,需要政府、大型國企、科研院所等在上下游大力協同。謝志峰提到,全國各地地方的半導體產業基金陸續成立,整個投資力度和支持力度都大幅上升。

“國際巨頭英特爾、臺積電、三星等公司,一年的投入都是100多億美元,而且已經投了30—50年,我們才剛開始,未來還需要持續加大投入力度。”謝志峰說。產業金融,成為該行業長期發展急需突破的“卡脖子”問題。

《行動計劃》對此做了規劃,提出“完善產業投融資環境”。具體而言,廣州要參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二期、組建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風險子資金。同時,廣州支持各級信用擔保機構為符合條件的集成電路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

產業生態的培育,還需要基于本地的優勢產業。《行動計劃》明確,強化應用需求牽引作用。以全市在5G、超高清視頻、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等優勢領域的強大應用需求為動力,鼓勵骨干應用企業與芯片設計企業通力合作,推動自主可控芯片的規模化普及。

廣州工業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產業對此深有體會。以廣汽傳祺為例,該企業頂配版影豹所需芯片均超500個;全新第二代GS8所用芯片更多。含“芯”量提升有助于提升汽車性能,也對芯片產業的本地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就要求此類產業應當具有前瞻性布局,更需要久久為功的深耕。隨著《行動計劃》印發、多種力量紛紛入局,廣州將借智借力、相互賦能,撬動各方專業能力、產業資源及項目儲備,為培育半導體產業生態圈積蓄力量。

行動計劃三大目標

(一)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年主營業務收入突破500億元,年均增長超過10%。(二)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全行業研發投入強度超過5%,發明專利密集度和質量位居全國前列。(三)產業布局更加完善。一批龍頭企業國際話語權顯著提升,集聚一批創新能力強的“獨角獸”企業、細分領域“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

“一核兩極多點”布局

一核

——以黃埔區為核心,建設綜合性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聚集區,圍繞集成電路制造,引入和培育一批高端芯片設計、關鍵材料設備、先進封裝測試企業和重點創新平臺。

兩極

——以增城區、南沙區為兩極,增城區主要聚焦智能傳感器和芯片制造等領域,充分發揮高校、新型研發機構的作用,加快大灣區智能傳感器產業園項目落地建設;南沙區重點打造寬禁帶半導體設計、制造和封裝測試全產業鏈基地。

多點

——鼓勵越秀、荔灣、海珠、天河、白云、番禺、花都等區結合自身產業發展基礎和特色,加快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相關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推進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創新應用。(記者李鵬程)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產業集群 一核兩極多點 集成電路 科技創新軸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