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煤、鐵、銅等礦產的資源型地區,曾經“靠礦吃礦”,經濟發展迅速,但隨著形勢的變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一些地區轉型較慢,經濟發展質量不高。如何讓這些資源型地區華麗“轉身”、重煥“青春”?近日,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聯合印發 《安徽省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行動方案》,將通過完善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體制機制,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結構優化,推動形成內生動力強勁、人民生活幸福、生態環境優美的高質量發展局面。
在安徽,哪些市縣屬于資源型地區,《行動方案》明確,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南市、滁州市、馬鞍山市、宣城市、銅陵市、池州市、潁上縣、巢湖市等屬于資源型地區。
資源型地區礦產等資源豐富,也是重要的發展基礎, 《行動方案》提出,要有序推進資源能源開發利用,實施新一輪戰略性礦產找礦行動,深入推進煤、鐵、銅等大宗戰略性礦產的勘查,力爭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0~15處。同時,劃定8個國家資源能源基地、8個國家規劃礦區,打造礦產資源穩定供應的核心區,到2025年,煤炭年產量穩定在 1.1億噸,鐵礦、銅礦年開采量分別提升至5000萬噸、1500萬噸。
創新,是引導資源型地區轉型的重要“法寶”,通過技術提升和產業轉型,讓曾經的“黑笨粗”變身“高精尖”。 《行動方案》專門提到,要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支持引進和培養一批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和團隊,到2025年,資源型地區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達到80人。支持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力爭資源型城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5000家。
培育接續替代產業是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支撐。《行動方案》提到,要加快培育接續替代產業,做大做強淮北陶鋁新材料、馬鞍山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加快建設銅陵市先進結構材料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到 2025年,資源型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總數達到2800家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 15%左右。
融入大戰略,才能在新時期“迎風起舞”。圍繞資源型地區的協調發展,《行動方案》提出要支持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加強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完善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成本分擔和利益分享機制,探索“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建設合淮(南)產業走廊,規劃建設合蕪馬、合滁、合銅產業走廊。
針對采礦沉陷區、尾礦庫、特大露天礦坑等歷史遺留問題,要開展生態治理和修復,實現綠色發展。 《行動方案》提出,要因地制宜實施國土綠化示范、生態保護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到2025年,資源型地區完成造林280萬畝左右。同時,開展傳統產業綠色改造,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到2025年培育打造省級綠色工廠100家左右。
發展,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圍繞資源型地區的共享發展,《行動方案》明確了提高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穩就業等多項任務,比如全面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健全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制度,到2025年,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在就業方面,加大援企穩崗力度,有效防范因資源枯竭、產業波動導致的規模性失業風險,到2025年,資源型地區城鎮新增就業125萬人左右。(記者 王弘毅)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