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正文

四級文化設施覆蓋城鄉 珠海讓文明與城市共同生長

青春活力,藍天盛宴。今年9月28日至10月3日,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以下簡稱“中國航展”)在珠海國際航展中心舉行。6天展期里,12萬名中外嘉賓、觀眾不僅領略了中國航展的風采,也感受到了珠海這座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文明素養。

場內,955名志愿者為游客提供信息查詢、交通指引、應急救援等服務;場外,航展與國慶假期兩股車流交織,珠海的交通仍保持平穩順暢。市民或選擇錯峰出行,或主動拼車,為航展嘉賓和觀眾“讓道”。

外地游客眼中的文明珠海,也是本地市民的美好家園。作為我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之一,珠海歷來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其優美整潔的城市環境、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獲得了諸多贊譽。2020年,珠海成功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文明城市的建設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當前,珠海正著力提升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培育市民文明素養,營造“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社會氛圍,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提供精神力量。

全域美化

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近期,在珠海珠光花園小區內,不少居民驚喜地發現,原本貼滿路邊以及小區墻面的“牛皮癬”不見了,小區更潔凈了。這得益于今年3月以來,珠海市啟動“向不文明現象宣戰”行動,針對“牛皮癬”、機動車不禮讓行人、機動車亂停放等不文明現象的整治。

“城市牛皮癬”是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頑疾”。今年以來,珠海市文明辦、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牽頭向城市“牛皮癬”宣戰,組織各鎮街、環衛保潔部門、物業公司以及志愿者等,對背街小巷、城鄉接合部、老舊小區等“牛皮癬”較多的重點區域、重點地段進行集中清理。目前,全市各區存量“牛皮癬”清倉見底,累計清理“牛皮癬”300余萬張。

要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僅要治理“面上”的不文明行為,更要從“里子”加強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

今年7月,珠海以老舊小區、背街小巷等關系市民生活質量的區域為重點,圍繞9個方面突出問題,集中開展整治行動。改造提升121個老舊小區公共設施、整治267個小區(村)空中纜線問題、改善608條背街小巷環境衛生、新配備1888個標準消防設施點位、新劃設2325個路內停車位……

在珠海為農社區,破損的路面修補好了,老墻改造成精美的彩繪墻,曾經垃圾亂扔、攤販亂擺的景象已不復存在。“最近家門口的小巷干凈多了,生活環境越變越好,這才是老城區該有的樣子。”居住在為農社區穗珠小區的冼大爺稱贊道。

“珠海始終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文明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哪里有民生需求,文明建設就延伸到哪里。”珠海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

今年2月4日,珠海投入超3億元專項資金,全面啟動“民生微實事”工作,通過群眾點單、村居服務、政府支持、公眾參與的方式,把群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事辦實辦好,全力打造民生幸福標桿城市。

自“民生微實事”開展以來,珠海已投入3.38億元專項資金,實施項目6639個。填補小區坑洼路面、增設健身設施、增設太陽能路燈、建設鋼結構雨棚……一個個熱點問題得到有效化解,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見效,不斷提升著珠海人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

珠海還常態化開展文明珠海“隨手拍”活動,運用“珠海特文明”小程序,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反映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市政設施等問題,推動問題及時整改。一年多來,珠海市民通過“隨手拍”活動累計反映各類問題1.3萬余件,有效拓寬了群眾參與文明城市建設的渠道。

全面提質

四級文化設施覆蓋城鄉

漫步珠海情侶路,珠海市博物館、珠海市規劃展覽館佇立在道路一旁,與形似貝殼的珠海大劇院隔海相望。向西走數百米,3層樓高的香灣市民藝術中心映入眼簾,這里為市民提供了閱覽、休閑、娛樂活動空間。

高密度的城市文化空間,背后是珠海建立起的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近年來,珠海市以精神文明創建“九大行動”為抓手,推動各項專項行動提質增效。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提升方面,大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構建了具有珠海特色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從文化設施看,一座城市既需要大型公共文化場所,也需要小而精的文化陣地。珠海大劇院、珠海博物館、珠海規劃展覽館等一批重大文化設施相繼建成,讓市民得以享受一場場文化盛宴。54個市民藝術中心、24個鎮街綜合文化站、318個村居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則是珠海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抓手。

目前,珠海現已基本形成市、區、鎮、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市每萬人擁有室內公共文化設施面積約1400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當公共場所和設施建起來之后,如何實現文化內容的精準供給,滿足人們日漸差異化、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是文化服務的關鍵。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珠海大力推動文化服務從“政府配菜”到“群眾點菜”轉變。

如今,珠海各級文化設施采取“百姓點單,社會組織接單,政府買單”的“三單模式”已成常規操作。每年,珠海都會舉辦珠海市民藝術薈、濱海之聲音樂會、青少兒藝術花會等文化活動,鼓勵市民登上百姓舞臺;開展“我們的節日”、藝術課堂、送戲下鄉等惠民演出,讓不同年齡層、不同愛好的市民各享其樂。

今年9月30日,首屆珠海藝術節魅力綻放。在為期1個月的藝術時光里,由國內頂尖院團和珠海本土院團帶來的14臺18場精品舞臺演出、5場國內文藝名家主題沙龍以及15部百余場國產優秀電影展映活動落地開花,參與市民群眾近10萬人次。

作為珠海一張嶄新的文化名片,珠海藝術節為珠海文藝事業蓬勃發展注入了新動力,為珠海打造更高水平的文化強市,實現在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上都交出優異答卷提供更有力支撐。

全民參與

每6個人便有1人是志愿者

在全國客流量最大的陸路口岸——珠海拱北口岸廣場,一個小小的義工崗亭已在此佇立了9個年頭。“微笑迎賓”義工服務隊的義工在廣場上穿梭,為往來旅客提供旅游咨詢、乘車指引、人員疏導等服務。

2013年8月,“微笑迎賓”義工服務隊正式成立。9年時間里,服務隊的成員由一開始的十幾人,發展到如今的60余人,涵蓋了學生、在職職工、退休長者等,更有不少港澳人士參與其中,為珠海文明建設增添了一抹亮色。

近年來,珠海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陣地建設,組建起以理論宣講、文化服務、助學支教、醫療健身等為主體的志愿服務隊伍,培育出“香洲藝術大課堂·云課堂”“拱北‘微笑迎賓’義工崗”“少兒曲藝輕騎兵”“理論夜校”“小手拉大手·護河愛水”等特色鮮明的品牌項目。

目前,珠海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2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327個,基本實現中心、所、站建設全覆蓋。珠海市常住人口近244萬,注冊志愿者為42.84萬人,志愿服務組織及團體2952個,平均每6個常住珠海的人中就有1人是志愿者。

“志愿之風”緣何在珠海興盛?一方面在于珠海注重對先進典型的表彰,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則得益于完善的激勵機制。例如,珠海將文明實踐“星級志愿者”“優秀志愿者”作為加分項目納入隨遷子女入學積分,個人志愿服務記錄在升學、就業、貸款時均為重要參考。通過聯動60余家書店、影院、餐廳、超市,珠海建立了商家禮遇聯盟,針對志愿者推出優惠政策,文明實踐“禮遇點”遍布城市。

提升城市文明水平,離不開市民的廣泛參與。今年3月,《珠海市文明行為條例》正式施行。該條例從文明行為基本規范入手,以法治的剛性推動文明生活方式和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以此提升全民文明素養和城市文明程度。

今年珠海還推出了市民文明素養提升項目,依托“珠海特文明”小程序,策劃開展“文明養寵嘉年華”、“文明特飲”公益快閃、“百日交通零違法”、“我為文明代言”等“文明四季”系列活動。一系列市民喜聞樂見的創意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市民參與文明城市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超過40萬人次為文明代言。

文明微光

澳門人、拱北港澳義工服務站站長林證:

我在珠海當義工

一大早,珠海拱北港澳義工服務站站長林證便從澳門出發,經拱北口岸過關,來到服務站,開始一天忙碌的義工工作。對他而言,“雙城生活”已成為常態。

長期以來,毗鄰港澳的區位條件、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吸引了諸多港澳居民在珠海置業。在珠海工作和生活的港澳人士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矛盾糾紛。“我的工作就是幫助協調、化解這些矛盾,做好溝通和正能量傳遞。”林證說。

拱北港澳義工服務站由在珠港澳熱心公益人士自發組織成立,旨在服務在內地置業興業的港澳臺同胞,提供業主權益維護、糾紛調解、聯誼交流等服務,全站成員皆為港澳籍義工。2019年12月,該服務站正式授牌成立,這是珠海市成立的首個港澳籍義工服務組織。

談起自己的義工經歷,林證用“誤打誤撞”形容。早在10多年前,林證來珠海投資,后遇上物業糾紛。在處理過程中,他發現有不少港澳業主因不熟悉內地法規,導致糾紛難解。

“隨著我對內地政策和法規的了解,慢慢地,港澳業主有問題都愛找我咨詢。”林證說,一開始自己全憑個人興趣,幫助港澳朋友普及內地法規并尋找解決渠道。到后來,他越來越覺得這是一份責任。

溝通調解,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卻不簡單。“想要化解矛盾,最重要的是溝通和理解。”在林證看來,服務站是一個很好的溝通平臺。作為與矛盾雙方無利益關系的第三方,他往往作為一個客觀見證者,抱著真誠的態度與港澳業主對話,了解業主訴求,尋找最有效的解決方式。

除了面對面交流,服務站還有線上妙招。林證和義工們組建了珠海港澳業主微信群,群里既有義工服務站成員,也有物業辦、社區工作人員。在這里,業主提出疑問,服務站的義工馬上跟進處理,社區工作人員也能及時參與。

家住珠海日華花園的沈先生深有體會。日華花園的小區業主曾與物業公司產生過矛盾糾紛,沈先生代表業主與義工服務站取得聯系,希望義工站能幫助雙方協調。

在協調過程中,林證不僅解釋了相關法規,舉例子幫助業主理解,更組織業主代表與物業方進行溝通交流。“義工展現出的專業與用心,讓我們業主很放心,很信任他們。”沈先生說。

目前,拱北港澳義工服務站已提供咨詢服務近500宗,服務人數達上千人次。林證介紹,接下來服務站還將積極吸引更多的熱心業主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保持團體持久活力,共同做好志愿服務工作。

數說文明

●珠海建成全國文明村鎮9個、省級文明村鎮11個、市級文明村鎮35個;全國文明單位15個、省級文明單位32個、市級文明單位160個;打造全國文明校園3所、省級文明校園3所、市級文明校園59所。

●全市建有區級以上公共圖書館4個、文化館4個、博物館2個、美術館1個。

●建成54個市、區、鎮街三級市民藝術中心,鎮街綜合文化站24個,村居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318個,數字農家書屋316家,覆蓋率達100%。

●全市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2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327個,基本實現中心、所、站建設全覆蓋。

●注冊志愿者42.84萬人,志愿服務組織及團體2952個,累計志愿服務時長達746.3萬小時。

記者觀察

文明城市長效機制建構的珠海路徑

一座城市文明與否,不僅要看城市的外在形象,還涵蓋了人文環境、公共服務、市民素質等多個方面,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以及民心得失。

文明城市建設并非一日之功。在長期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過程中,珠海依托經濟特區立法權、良好的社會治理基礎以及科技基礎,不斷推進法治、精治、共治,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

今年3月,《珠海市文明行為條例》正式施行,珠海的精神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軌道,既在宣傳教育上突出“軟引導”,也在依法治理上加強了“硬約束”。

在城市精細化管理方面,除了依托城管部門及基層街道辦的人工管理,近年來珠海城市管理的科學化、智能化水平也在穩步提升。珠海越來越多運用到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借助科學技術、科技人才,提高城市運行感知、分析、決策能力。

去年,在首屆珠港澳人工智能算法大賽上,珠海特別設置了一條“小攤販占道識別”賽道。參賽者通過小攤販占道識別算法的開發,使得城市管理更加智能高效,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減少城市小攤販占道情況的發生。賽事吸引了諸多人工智能領域的年輕人才參加。

在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方面,珠海在社會治理領域起步早、基礎好、優勢明顯,市、區、鎮(街)、社區(村)、網格組成了較為完善的基層治理體系。

今年以來,珠海大力推行“民生微實事”工作,實施了數以千計的惠民小項目。項目雖小,卻提升了市民對文明城市建設的滿意度,拉近了社區和轄區群眾的關系。依托議事協商制度,群眾也愿意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中去,自己討論家門口怎么改、錢怎么花、事怎么辦,社會治理成效凸顯。(記者蔣欣陳)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