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1月17日訊(首席記者栗美霞)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原文化部于2010年6月批準設立的,全國首批、山西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近年來,太原市委、市政府按照《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秉持“保護優先、整體性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在推動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在非遺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區域進行整體性保護,是我國非遺保護進程中探索實踐的一種重要保護理念和方式。據了解,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范圍包括晉中全境和太原、呂梁兩市的8個縣(區、市),共19個縣級行政區域,其中包括太原市所轄的晉源區、小店區、清徐縣、陽曲縣等4個縣區。在工作實踐中,太原市通過完善建設機制、建立四級名錄體系、加大傳承人保護力度等,使與非遺相關的自然環境、文化遺產及特殊的文化空間、場所、生活空間等多種自然和文化形態得到了協同保護。
完善建設機制。太原市按照保護區總體規劃目標任務和工作要求,成立太原市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指導、協調、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工作;印發《太原市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制度》,切實加強太原市對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推進,增進組成部門和涉及地域間的協同配合;統籌協調相關縣區明確建設和管理各項任務,成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配備工作人員,落實財政資金,掌握驗收標準。
建立四級名錄體系。在普查摸底的基礎上,經過推薦、評審、公示等程序,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公布縣級非遺名錄460項,市政府公布市級名錄7批共160項。經過向國家、省積極申報,太原市先后有晉劇、太原鑼鼓等18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名錄,傅山拳法等66個項目被列入省級名錄。目前,具有太原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基本列入了國家、省、市、縣四級代表性名錄,實現了分級保護。
加大傳承人保護力度。支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教學、交流等活動,積極為傳承人履行傳承義務創造條件。同時積極組織代表性傳承人參加文旅部、省文旅廳、太原市舉辦的各類培訓學習和傳播交流活動。
開展搶救性記錄工程。運用文字、圖片、音像、多媒體等方式對非遺項目進行真實、系統、全面的記錄,運用現代技術對非遺項目傳承區域、歷史淵源、表現形態、文化價值和瀕危狀況進行數字化處理、記錄和保存,拍攝編輯制作了一批非遺項目搶救性資料。
太原市還堅持把非遺合理利用和景區建設有機融合,依托國家級非遺項目建設了東湖醋園等5個國家級4A級景區,依托省級非遺項目建設了中華傅山園等4個國家級3A級景區,“文化生態保護見成效,錦繡太原非遺譜新篇”品牌效應逐步顯現。
下一步,太原市將進一步做好太原市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日常建設和管理工作,促進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真正成為“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文化生態保護區。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