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鮮花寄哀思 邢臺綠色文明祭掃成新風尚

春風吹綠千枝柳,又是一年清明時。眼下,距離清明節越來越近,冀南區烈士陵園、市殯葬管理服務中心、張果老山公墓等地,迎來祭掃小高峰。3月31日,記者走訪發現,文明祭掃的理念已漸入人心,公墓內不再有燃放鞭炮、燃燒香燭紙錢等現象,取而代之的是“云”祭掃、電子祭拜和一束束鮮花。

冀南區烈士陵園:不聞鞭炮聲“云祭掃”成主流

時值暮春,萬木蔥蘢。冀南區烈士陵園,莊嚴肅穆。3月31日,不少市民自覺選擇綠色環保的祭拜方式,向長眠在這里的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無限的哀思。

陵園內,園林工人正在對綠植進行修剪美化。修剪之后的蒼松翠柏整齊挺拔,猶如一個個忠誠的衛士。一塊塊墓碑整齊而立,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更顯莊嚴肅穆。

“目前,陵園已暫停對外地烈屬的線下祭掃服務,對本地來園祭掃的烈屬會嚴格按照防控要求,才能進入墓區。”該陵園黨支部書記、主任王立寧介紹,為滿足市民“足不出戶”祭掃英烈的愿望,他們多措并舉,線上推出網絡“參觀VR游覽園區”“追尋紅色印記”“緬懷英烈實時直播”等活動,多形式引導市民以綠色環保的方式,寄托哀思、緬懷先烈。線下,他們還開展“五個一”代祭掃服務。

鼠標輕輕一點,在網上祭掃平臺就可以緬懷先烈,鮮花祭掃。“這幾年,因特殊情況,我們更愿意選擇網絡祭掃,儀式流程不少,心意也能表達到。”烈屬張女士說,網絡緬懷雖然是虛擬的,但真摯、崇敬的心情是一樣的。

“如今,網上祭掃已成市民清明節祭掃的主流方式,不僅節儉環保,也更加文明。”王立寧說,下一步,他們將深入挖掘烈士精神財富,通過多渠道使之薪火相傳。

市殯葬管理服務中心:不見煙霧繞倡導綠色行

莊嚴的音樂、素雅的鮮花、古風古韻的影像……在市殯葬管理服務中心,市民邢女士和她的兩個妹妹站在“云端凈土紀念館”網絡祭祀平臺前,通過工作人員的引導,順利完成了祭奠故人的儀式。

為倡導移風易俗,樹立厚養薄葬、文明祭掃的新風尚,市殯葬管理服務中心通過在館區、墓區內懸掛宣傳標語、橫幅,設置鮮花祭奠壇、“十二生肖”電子祭奠臺,張貼安全文明祭祀倡議書等形式,引領市民以文明、低碳的形式寄托哀思。

“今天上午,已經有不少家庭通過網絡祭祀系統進行祭拜。”一名工作人員介紹,“云端凈土紀念館”是市殯葬管理服務中心最新推出的線上電子祭奠方式,操作過程簡單、方便,內容涵蓋廣泛。

“少了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嗆人刺鼻的煙氣,儀式感卻不減反增,這樣的祭拜方式更貼心。”邢女士說,祭拜最重要的是傳情達意、心到禮成。

同時,市殯葬管理服務中心還制定祭祀保障工作預案,成立“志愿者服務隊”,準備遮陽傘、輪椅、急救藥品等物資。

“這幾年,隨著殯改事業不斷發展,殯葬服務設施得到不斷完善,群眾對殯葬工作的認識也有了較大轉變。相比以往,現在的清明節少了焚香燒紙,少了爆竹轟鳴,更顯綠色、文明、環保了。”該服務中心負責人李紅鑫介紹,為方便市民出行祭掃,經與市公交公司協調后,在4月3日至5日清明節期間,特開通兩條由市區到馬鞍山公園的祭掃公交專線。

張果老山公墓:鮮花寄哀思 清明更“清明”

春風沐浴,讓思念在鮮花中綿延。當日8時許,信都區張果老山公墓園區內干凈整潔,交通秩序井然。不少市民戴著口罩,手捧鮮花,自覺出示預約碼,掃碼測溫、登記后,有序進入墓園,在親人墓前祭拜寄哀思。

公墓園入口處,擺放著“倡導文明祭祀,培育社會新風”的告示,園區內“綠色清明文明祭掃”“清明祭掃須知”“嚴禁一切明火”等提示標語隨處可見。

“萬瓣花語沐靈臺,一注心香祭故尊”。清明在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懷。以往的焚香燒紙、鳴放鞭炮來追思故人的形式,如今,已經轉換為一種全新的方式,一束鮮花寄哀思,文明祭掃讓清明節更加“清明”。

在墓園里,市民高女士一家三口前來祭掃,手捧白菊花。“給逝者獻一束花,擦一擦墓碑,說一說家中的新變化,表達對故人的懷念之情。”高女士說,這種文明、綠色的祭祀方式,不管對生者還是逝者,都是最好的慰藉。

“每年清明節期間,到墓區祭掃的市民有3萬余人。”張果老山公墓管理處負責人李鵬介紹,隨著文明、低碳、安全祭掃觀念日益深入人心,越來越多人選擇鮮花、植樹等文明環保方式來緬懷親人。

為避免人員聚集,該墓園規定每個家庭前來祭掃人員限制5人以下,送葬人員不超過10人。祭掃市民還可以通過電話、微信與該公墓管理處預約代理祭掃。

“鮮花祭掃,讓清明更‘清明’。”李鵬說,今后,將繼續開展宣傳低碳、綠色祭掃的活動,倡導文明新風。(記者 劉曉英)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綠色文明祭掃 清明假期 電子祭拜 殯改事業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