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正文

建立涉企事項動態化評估反饋機制 安徽以法治思維強化市場主體保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近期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關注企業生存之難,解決企業發展之困,實現企業預期之穩,努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是當前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的重要部署和行動共識。部分沿海先發省份明確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當地深化改革的“頭號工程”,向市場主體釋放更加明確的親商、安商強烈信號。越是經濟實力強、發展勢頭好、環境口碑佳的區域,越是重視系統性、制度性優化營商環境,力求在營商環境改革上先人一步、快人一著。這更加凸顯出優化營商環境對于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緊要性和迫切性。

繃緊保護市場主體這根弦,貫穿于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始終。國務院《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在第一章總則中明確強調,優化營商環境應當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以深刻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環境。第二章就是“市場主體保護”專章,共作出了九條規定,清晰劃定了營商環境底線。這部條例從2020年1月1日起實施已近兩年,但必須清醒看到,一些市場主體保護條款在部分區域仍然處于“空轉”狀態。國務院大督查通報的外省某地出現大規模大面積“三亂”行為,就嚴重違反了條例中第十四條 “禁止在法律、法規規定之外要求市場主體提供財力、物力或者人力的攤派行為”的規定。這也警示各地,優化營商環境,首要的是常態化對照條例中保護市場主體的規定,守住規則邊界和底線,堅決不碰損害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的“紅線”。疫情沖擊之下,部分地方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財政收支壓力較為突出,越是這樣,越要保護市場主體這個活力之源,切不可拿市場主體當“唐僧肉”,竭澤而漁,否則將成為被市場主體和投資商“屏蔽”、難以振作的發展洼地。

繃緊保護市場主體這根弦,重在敬畏法治,以更嚴謹專業精神和法治思維來嚴把政策舉措合法性審查關口,力爭提前過濾那些可能“暗傷”“誤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的不合理條款。魔鬼藏在細節中,政策舉措的一些細枝末節或者操作性流程很可能被一些利益方暗中“埋雷”,給市場主體和廣大群眾人為設障,甚至加重社會負擔。特別要防止一些出于局部利益,與中介機構、關聯企業聯手在一些政策措施或者監管舉措上“夾帶私貨”的行徑。國務院第大督查近期通報某市在部分老舊小區改造安裝燃氣設備時,向2027戶居民強制捆綁搭售燃氣灶、物聯網表、報警器等配件,每戶居民實際支出3200元至3500元,遠高于物價部門核定的2000元/戶標準。各地須舉一反三,防微杜漸,建立涉企事項動態化評估反饋和調整機制,第一時間征集市場主體意見,及時糾正各類加重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痛感的做法。

繃緊保護市場主體這根弦,重在制度化長效化機制化。國務院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明確提出“完善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這就需要行政、司法部門形成合力,站在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一邊,全天候張開維權雷達,當好抵制“三亂”等侵權行為的防火墻。省、市兩級也應學習借鑒國務院大督查做法,定期開展“長牙齒”的督查督辦,不走過場,真刀真槍消除痛點堵點,切實增強廣大市場主體獲得感。(胡旭)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