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推廣借鑒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授權事項典型經驗和創新舉措的通知》,對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的新進展新成效進行梳理研究,形成4方面18條典型經驗和創新舉措。其中,有7條為中央駐深各部門、市直各單位在前海合作區率先試點、爭取突破而最終形成的“前海經驗”,這意味著又一批綜合改革經驗從前海走向全國復制推廣。
助推外籍人才集聚
為持續激發國際人才創新活力,解決各類外籍人才的出入境和居留便利問題,市有關部門和前海管理局采取一系列創新舉措。前海精準對接企業對外籍人才引進需求,制定“前海外籍人才緊缺職業清單”,促進各領域高層次人才和高端創新要素集聚。打造前海國際人才港,為國際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提供專業優質的一站式、全鏈條公共服務和市場化服務451項。目前,前海國際人才港通過線上線下方式服務國際人才近60萬人次,推動波士頓咨詢、愛思唯爾、羅盛、香港政策研究所等知名機構入駐前海國際人才港。
此外,設立國際人才服務工作站,將人社、外專、公安有關服務職能整合,實現外國人才服務“三窗合一”,推動公安部門將永久居留審批時間縮短為4個月。
在推動境外專業人才在深圳執業便利化改革方面,前海構建高度便利化的境外專業人才執業制度。例如制定職業資格便利執業認可清單,允許持有該清單內20項境外職業資格的專業人士在深圳市備案登記后執業;放寬建筑領域執業限制,香港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測量師等11類專業人士可在備案后在前海合作區內直接執業;放寬涉稅領域執業限制,截至2022年9月底,已有51家專業機構、482位專業人士在前海備案,其中合資稅務師事務所7家、港澳涉稅專業人士69名。
打造國際仲裁高地
《通知》提到,深圳國際仲裁院聚焦推動跨境法律服務領域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率先探索跨境仲裁協作機制,搭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臺,吸收多家港澳機構簽約進駐。發揮國際仲裁“跨境管轄”和“跨境執行”特殊作用,創新“新加坡調解+深圳仲裁”“香港調解+深圳仲裁”等跨境爭議解決模式,聯合10余家大灣區代表性爭議解決機構共同制定粵港澳仲裁調解聯盟《聯合調解員名冊》和《爭議解決規則》。
為將國際仲裁大廈打造成國際法律服務集聚地,前海與多家國際組織和世界知名仲裁機構簽署了在前海開展國際仲裁合作的協議。目前,深圳國際仲裁院仲裁員名冊覆蓋114個國家和地區,基本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全覆蓋,境外仲裁員達567名,占比超過36.7%,國際化比例全國領先。
保護知識產權,為未來創新護航。為建立新興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新機制,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與位于前海合作區的兩大知識產權保護平臺——深圳知識產權法庭和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率先在新興領域探索建立國際一流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優化激勵創新發展的知識產權市場化運行機制。聯合行政單位、司法機關、司法鑒定機構、華為、騰訊、阿里共同打造“鴻蒙協同云平臺”,實現維權證據在線保全、訴求在線響應。統籌知識產權案件的法律和技術問題,引入技術調查官制度,有效提升了技術事實認定的中立性、客觀性和科學性。在《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中規定6種知識產權侵權情形可按獲利金額3倍確定賠償數額,全面建立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
推動高端航運要素集聚
2017年3月,“中國前海”船籍港獲交通運輸部批復設立,標志著前海國際船舶登記制度創新變為現實。在此基礎上,深圳海事局圍繞國際船舶登記入級、船員任職配套服務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探索。不僅放寬國際船舶登記制度實施范圍、放開外國船舶檢驗機構資質,還形成了外籍船員在“中國前海”籍船舶上任職的管理制度。
這一改革事項進一步降低深圳國際船舶登記的準入門檻,便利外籍船員在中國籍船舶緊缺崗位任職,有助于吸引外資國際船舶來深登記,加快高端航運要素在深集聚。
此外,為高質量完成在客運碼頭設置旅客國際中轉區這一改革任務,蛇口郵輪母港規劃符合口岸監管要求,旅客中轉動線最短,且與正常出入境旅客完全隔離的方案,打通港澳高速客船與國際郵輪之間的中轉通道。今年7月,蛇口郵輪母港旅客國際中轉區通過驗收。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前海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725項,其中72項在全國復制推廣。今年6月,深圳市深改委會議審議決定,授予前海管理局等19個單位“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突出貢獻獎”。
金秋9月,前海蛇口自貿片區促進制度創新工作規程、前海合作區促進制度創新工作的若干措施相繼出臺,著眼解決制約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以改革為動力促進深港合作和產業發展。(記者 范宏韜)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