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南通由“健康中國標志城市”向“健康中國典范城市”跨越提升

生了病去一江之隔的上海求醫,曾是不少南通人的選擇。最近,退休后常住上海近20年的錢慕堂老人卻決定,回南通老家,在第四人民醫院帕金森病診療中心接受“腦深部電刺激術”。

病人“回流”背后,是城市衛生健康實力的躍升。“十三五”期間,南通省級重點專科數量從30個提升至63個,人均預期壽命從80.98歲提高到83.16歲,群眾就醫滿意度居全省榜首,居民健康指數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以最高分獲評首屆“健康中國年度標志城市”。南通市委書記王暉說,站在現代化建設的新起點上,南通將聚力“服務體系更完善、資源配置更合理、公衛能力更強大、健康指標更優化”,由“健康中國標志城市”向“健康中國典范城市”跨越提升。

再經考驗,疫情防控堅守3個“零”

從遭遇戰到阻擊戰再到常態化防控,與新冠肺炎疫情交鋒1年多,南通始終堅守3個“零”:患者零死亡、醫護零感染、主城區零本土確診病例。

行走南通大街小巷,市民臉上大都篤定從容。但9月22日,記者走進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立即感受到不一樣的氛圍——中午12點20分,“飯點”早過,值班人員才在會議室里打開微涼的盒飯。

“指揮中樞”24小時繃緊神經,是為了快速處置各類突發情況。“疫情多變,慢一拍就會陷入被動。”南通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市衛健委主任陳冬梅介紹,指揮部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調整,已從“1辦12組”擴展至“1辦20組”,運轉快,始終是第一位要求。

與病毒賽跑,要雷厲風行,更要當機立斷。疫情暴發初期,南通市疫情防控指揮部接到報告,一名確診病例的密接者經過南通,在南通密接者達50多人。怎樣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當時沒有成熟經驗。南通迅速作出決定——對所有密接者進行核酸檢測。衛健、公安等部門組成聯合工作組,頂著嚴寒挨家挨戶上門,4天內55名密接者全部完成核酸檢測。

全面開展密接者核酸檢測,如今已成各地防控疫情的慣例。南通創新探索的啟動疫情應急響應機制、規范實施集中醫學觀察、追蹤管理出院確診病例等8個“全省率先”,也被廣泛借鑒。

打硬仗,要有硬作風。2019年,南通在全省率先成立衛生健康行業黨委。疫情防控一線,黨旗高高飄揚:6個臨時黨支部在戰疫前線成立,2.15萬個基層黨組織迅速集結,新冠疫苗方艙接種點成立攻堅黨支部……今年7月,省內發生局部疫情,南通迅速排查管控重點人群,進行新冠病毒全員核酸檢測壓力測試和應急處置演練,再次以“零病例”戰績經受住考驗。

借梯登高,上海名院大所“搬”到南通

8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公布,南通六院依托老年醫學研究院平臺,產生6項項目。而在過去,全市市屬醫院一年也只能申請一到兩項。

六院科研能力“爆發式”提升,源于高校強勁助力。去年年底,上海大學與南通簽約,南通六院成為該校唯一一所直屬附屬醫院,上海大學老年醫學研究院也在六院落地建設。目前,上海大學已有7個教授團隊與老年醫學研究院簽約,將合力打造長三角老年健康醫學一體化樣板。

今年4月,南通與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簽訂合作協議:由上海仁濟醫院委派管理人員和專業團隊,全面參與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新院運營管理。

“上海仁濟醫院將幫助南通一院建設生殖中心、腫瘤中心等四大中心。”陳冬梅介紹,群眾最需要什么項目,就重點引進什么項目。南通32家二級以上醫院與上海等地名院大所深度對接,并搭建全民健康信息跨域業務協同創新平臺,滬通居民健康檔案交互已超過2500萬條。

硬件提檔與軟件升級同步。去年以來,南通醫學中心、創新區醫學綜合體等十大工程陸續開工,總投資近百億元。“十三五”期間,南通各級政府累計衛生投入達150多億元,財政投入占比和年度增幅均居全省前列,全市市屬醫院和縣(市、區)人民醫院全部升格為三級醫院,近百個重點專科挺進全國百強。

資源下沉,密織“健康防護網”

9月29日,崇川區狼山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張鳳琴,如約來到城山家園1號樓孫連英家。90歲的孫連英血壓高、腿腳也不利索,“沒有特殊情況,張醫生每個星期三都會來。看到她,我就踏實了。”

全科醫生張鳳琴的身后,有一支由專科醫師、康復師、藥師、社區護士組成的團隊,她還可以直接向“醫聯體”通大附院請求專家支援。“南通已形成‘基層首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雙向轉診’運行機制,5244名醫護人員組建1311個家庭醫生團隊,成為386萬簽約群眾的‘健康守門人’。”南通市衛健委基層衛生健康處副處長陸小鵬介紹,南通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就是家庭醫生最先發現的,因處置規范及時,避免了疫情擴散。

“抓龍頭”與“強基礎”并舉。在緊盯一流水準提升重點醫院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同時,南通瞄準基層公共衛生體系短板,推動資源和力量下沉,密織“健康防護網”。

南通創新基層衛生人才招引、培養、使用和管理機制,明確“縣管鄉用”制度等27條支持性政策,僅去年,就新補充基層衛生人員746人。該市人均基本公衛項目經費5年翻番,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率、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發熱門診建成率均達100%。

全面小康之后,因病返貧依然是不少群眾的隱憂。針對“一急一貧”,南通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基金,每年為近千人開辟醫療救助綠色通道,并在全省率先成立江海健康扶貧基金,籌集1000余萬元,為原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實施托底保障。

7月底,全省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滿意度“四連冠”的南通再獲殊榮,在健康江蘇建設試考核中被確定為優秀等級。南通市代市長吳新明說,南通將加快構建與城市能級定位相匹配、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平可及、優質均衡、協同整合、創新多元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打造長三角醫療服務高地和健康宜居名城。(記者 陳明 徐超 丁宏波)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