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雙減”政策出臺引發市場關注,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受重創在所難免,與之相關的場景金融業務——培訓貸也面臨萎縮。
業內人士預言,政策沖擊下,與應試培訓相關的貸款業務規模將呈現整體萎縮趨勢。無論是從市場還是政策導向角度看,金融機構都難沿用以往的產品設計和審貸邏輯。同時,服務于應試教育的消費金融場景已多次受到監管規范。
有分析認為,此次“雙減”政策針對的正是服務于基礎教育的培訓機構,而學歷提升、職業技能培訓等面向成人教育的培訓機構暫未受限。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這不失為一個利好消息。從市場情況來看,金融機構提供的培訓貸主要是服務于成人教育,此次政策針對的是基礎教育,此類業務場景貸款需求并不高。因為補課的花費基本都是家長來付,貸款需求并不大,很多貸款業務的產生也是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貸款”了,此次政策也有規范這類市場行為的目的在。
此次培訓貸“涼涼”,真的是市場不需要這類金融產品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培訓貸也叫教育分期,是指一些有培訓資質的學校和機構為學員開展學費分期支付的一種繳費模式,服務提供方可以是學校、機構本身,也可以是第三方金融機構,主要以小貸公司及消費金融公司為主。用戶和教育機構簽訂培訓協議,和金融機構簽訂分期貸款協議,再由金融機構把款項打給教育機構,然后學員按照約定償還貸款。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培訓貸是一種專門為學員減輕教育經濟壓力的手段,目前我國只有大學可以免息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其他階段的教育培訓貸款只能訴諸機構,因此培訓貸市場很大,這也是其如此火爆的原因之一,越來越多人都有終身學習的需求。
但在現實中,培訓貸卻常常被詬病。
一般來說,教育分期貸款業務主要由三方參與——學員、培訓機構和貸款機構。用戶和教育機構簽訂培訓協議,和金融機構簽訂分期貸款協議,再由金融機構把款項打給教育機構。但這種三方協議關系也引發眾多糾紛,例如教育機構倒閉后,用戶可能面臨未得到服務還要還貸的問題,如果用戶對服務質量不滿意試圖退款,也可能面臨踢皮球、甩鍋等窘境,同樣作為貸款方的金融機構在面對用戶投訴和輿論壓力時,也可能會成為貸款的“最后兜底人”。
事實上,自2019年以來,教育培訓機構倒閉、“跑路”事件時有發生,其中還包括知名培訓機構韋博英語。彼時,招聯消費金融、度小滿金融、京東白條、廣發銀行等機構曾被卷入其中。
大力發展場景金融被視作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各類各樣、名目繁多的消費場景金融近兩年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助力消費升級。培訓貸具有明顯的消費金融屬性,也是近些年較有代表性的新型場景金融業務,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消費金融模式,讓消費金融與消費場景的融合變成現實。一方面,數字技術徹底改變了消費模式,客戶消費行為向線上化、碎片化、移動化發展;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在風控領域的應用推動了消費金融業務的自動化審批,實現秒申秒貸,降低交易成本,為金融產品融入消費場景奠定了基礎。
應該說,數字技術的出現讓消費金融與消費場景有了無縫融合的可能,在消費場景中為客戶提供更為便捷甚至無感的消費金融服務,既滿足了客戶的需求,也培養了客戶的行為習慣。場景消費金融已成為消費金融的必然發展方向,但前提是監管到位,符合金融場景消費的本質——為消費升級助力。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雙減”政策以及今年以來部分地區對校外培訓機構排查、預付資金監管平臺設立等,都會對教育分期市場產生較大影響。后續,以義務教育類為主的教育機構以及教育分期類金融機構,將會根據監管要求進行整頓。對于受政策影響較大的金融機構,一方面需要及時與場景方機構溝通,就存量業務的維護處理進行協調,不得與合作機構相互“甩鍋”以影響到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需要及時對行業形勢作出預判,根據自身情形適時調整賽道,服務好消費者多元化、場景化需求,為消費轉型和升級貢獻金融力量。(莞 棋)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